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611-0620(2/5)

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

王守仁并不生气,因为在这里,他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

“有。”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理由,人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615]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母亲尚在。”

王守仁并不知,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我就不凑这个闹了,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这也是一个奥的哲学原理。

良久之后,一声叹终于响起: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望,包括人中最基本的望。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啊!”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下了泪。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理论。

“有家吗?”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章节字数:2978更新时间:07-09-2919:33

可是“来捣了,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望,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

“怎能不想啊!”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家人的份。

“你想她吗?”

寺庙的主持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上门求佛的人竟然把自己的禅师劝回了家,要让他再呆上几天,只怕自己这里就要关门了,便连忙把王大人请了庙门。

他开发问,打破了沉寂。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

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

禅师睁开了睛,答: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转折

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

[614]

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好,那就是四登山逛庙找和尚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名堂,只好改读佛经书,想找

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了刑(司法),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差审案。

“家中尚有何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了沉默。

大家要知,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的是不同的,这位哲学家的世界是分裂成两块的,一块叫“理”另一块叫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

他庄重地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偶然的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

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中的,但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所谓“理”是宇宙万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