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621-0630(2/5)

事实上,这两个人刘瑾不是不想解决,而是不能解决,因为这两个人,一个他搞不定,另一个他整不死。

先说说这个搞不定,这位“搞不定”兄的真名叫杨廷和。

天下之大,刘太监当家!

但请注意,上面我说反对刘瑾的大臣是“几乎”被解决了,并不是“全”这是由于有两个人例外。

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现在也该到这位猛人上场了,他已经在后台站了很久。

要是没钱送礼,那你就麻烦了,后果可是很严重的。比如一个叫周钥的言官,有一天差办事,也没走多远,回来的时候规矩要送礼,可他家里穷,没钱。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刘瑾还实行了一条潜规则,所有大小官员,只要你北京城,外省到中央汇报的也好,中央去下面扶贫的也好,甭办什么事,走了多远,都得去给他送礼。

[624]

刘瑾是一个狡猾的人,他有皇帝的支持,还有一个消息灵通的焦芳,而自己这边,除了几个只会空谈气节的白痴外,并没有智勇双全,千里决胜的人

可是李东先生,吐完之后嘴你还得接着啊,要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从来就不是个轻松的工作。

此外,刘公公还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连自己手下的特务也信不过,别心裁,设置了一个内行厂,这个厂连老牌特务组织东厂也不放过,经常跑去东厂上演特务抓特务的好戏。

相比而言,刘瑾可就风光得多了,自从重新改组内阁之后,他的派是一天大过一天,当时的大臣送奏章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刘瑾。

中国考试

杨廷和,四川新都人,生于官宦之家,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表,就会发现杨廷和先生保持着一项惊人的纪录——考试纪录。

刘健谢迁)都走了,你留下来有什么意思呢,拜托你还是早退休吧,不要在这里丢人了,今后我也不再是你的门生,就当咱俩没认识过,也不要和我打招呼了,实在没空搭理你。

杨廷和小时候实在太过聪明,八岁就通读四书五经,诗作对,搞得人尽皆知,当地的教育局长认为让他去当童生、读县学实在是多此一举,浪费国家纸张资源,大笔一挥直接让他去考举人。

据史料记载,刘瑾兄为了达到用小刑,办大事的目的,灵机一动,把枷改造成了重达一百多斤的大家伙,这就好比在你上挂了一个超大的哑铃,让你举着这么个宝贝四练举重,不压死你不算完。

没钱?没钱就把命留下吧。

特别在哪里呢?

我们经常把很小就会读书写字,聪明机灵的小孩称为神童,要是照这个标准,杨廷和就是一个超级神童。

但如果你得罪了刘瑾,听到枷刑判决后就先别兴了,还是上让家里赶着订一棺材吧,因为当行刑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给你发的那个枷相当特别。

可问题在于刘瑾先生读书不多,平不理不好国家大事,时不时还搞贪污受贿,搞得朝政乌烟瘴气。

这位穷官迫于无奈,最后竟然被自杀。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东仍然持着自己的信念,他信胜利终会到来。

社会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既然刘瑾先生搞不定,整不死,他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被这两位仁兄搞定,整死。

同时他还是一个在整人方面很有创意的人,明代有一刑罚叫枷刑,和什么扒人,杀千刀之类的比起来,这玩艺儿也就算是个警告,最多就是着枷站在城门或是去街上游两圈,虽然丢人的,但总算不吃亏。所以这一刑罚十分受到大臣们的迎。

忍耐吧,忍耐吧,在适当的人选现之前,必须忍耐。

但这些都是小儿科,之前的很多太监先辈都过,刘瑾先生之所以恶名远扬,其实是因为他的记好。

李东气得吐了血。

刘瑾就这么无法无天地搞了几年,越来越嚣张,皇帝老大,他老二,可是老大不事,所以基本上是他说了算,投靠他的大臣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而反对他的则是杀的杀,充军的充军,几乎都被他净利落地解决掉了,李东也只能苟且偷生。

换句话说,在那几年里,大明王朝的皇帝基本姓刘,朱厚照本人都没意见,谁还愿意闲事?

所谓记好,就是但凡骂过他的,就算过几年他也记得一清二楚,比如骂过他的刘健、谢迁,已经回家养老了,他还打算把他们抓回来游游街。尚书韩文曾经弹劾过他,被免职后刘瑾还不放过他,明知他家里穷,还要罚款,一直罚到他倾家产方肯罢休。

当然了,给皇帝的那份是没有回音的,这是相当明智的,你要指望朱厚照先生时上班批奏章,那就是白日梦。大家只能指望刘瑾努力活,毕竟有人总比没人要好。

[62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