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张璁纳闷了,杨一清和嘉靖确实没有什么渊源,为何会如此维护他呢?
在朱厚熜看来,杨一清就是他的偶像,张璁不过是个跟班,跟班想跟偶像斗,只能说是不自量力。
可是当他终于人
地,成为朝中大官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杨一清其实是个很好说话的人,平时也不怎么和张璁计较,但张璁是个说他胖就开始的人,越来越觉得杨一清碍事(杨一清是首辅),为了能够为所
为,他决定铤而走险,弹劾自己的领导。
很快,杨一清就得知自己被人告了,却毫不吃惊,这把戏他见得多了,闭着
睛也知
是谁
的,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大举反击,只是上了封奏折为自己辩护,顺便骂了几句张璁,然后郑重提
辞职。
一个也不放过,一个也不饶恕。这就是张璁的座右铭。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三章解脱(5)
今天斗,明天斗,终于斗成了万人仇,无数官员表面上啥也不说,背后提到张璁这个名字,却无不咬牙切齿,捶顿足,甚至有人把他的画像挂在家里,回家就对着画骂一顿,且每日必骂,风雨无阻。
莫非杨一清已经看破红尘,大彻大悟?事情就这么完了?
于是在嘉靖八年(1529),张璁突然发动了攻,张先生果然不同凡响,一
手就是大阵仗,派
手下的所有主力言官上奏弹劾杨一清,
张璁很意外,在他看来,杨一清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自掘坟墓。这是因为杨一清是他向皇上私下推荐,才得以顺利阁的,而且据他所知,此人与嘉靖皇帝的关系一般,远远不如自己,提
主动辞职也威胁不了任何人。
“若朝中有三个人在,必定国家兴旺、万民无忧!”
而在张璁先生上,
临床表现为偏执、自私、多疑、看谁都不顺
、见谁踩谁等等。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三章解脱(6)
张璁先生的奋斗史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刻的
理——人是怎么傻起来的。
而在奏章里,张璁还额外送给杨一清一个十分响亮的外号——人。
说来不幸,张先生之所以染上这个病,都是被人骂
来的。
这实在不能怪张璁,因为他不知的事情确实太多。
于是在朱厚熜的反复恳求下,杨老勉为其难地收回了辞职信,表示打死不退休,愿
朱厚熜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也记住了这三个人的名字:李东、刘大夏、杨一清。
可笑的是,张学士一也没有自知之明,上班途中还经常主动
情地和同事们打招呼,自我
觉实在是相当地好。
张先生青年时代本来就有心理影,中年时又被无数人
脚踩踏,在极度的压力和恐惧之下,他的心理终于被彻底扭曲。
欺负下级也就罢了,随着病情的恶化,他又瞄准了一个更为大的目标——杨一清。
自从他以来,就不断地被人骂,先被礼
的人欺负,连工作都不给安排,议礼之后他得到的骂声更是如滔滔江
连绵不绝,没有骂过他的人可谓是稀有动
,奏章上的
就能把他淹死。
十多年前,当朱厚熜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湖北安陆当土财主的时候,他的父亲兴献王曾反复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于是张先生就此开始了他的斗争生涯,但凡是不服他的,不听他的,不伺候他的,他统统给予了相同的待遇——恶整。不是让你穿小鞋,就是找机会罢你的官,不把你搞得半死不活绝不罢休。
存在着如此天真的想法,充分说明张璁同志还没有开窍,要知,杨一清先生成化八年(1472)中
士,一直在朝廷混,迄今为止已经
了57年,他的工龄和张璁的年龄差不多。如果翻开杨先生那份厚重的档案,数一数他曾经
掉过的敌人名单(如刘瑾、杨廷和等),然后再掂下自己的斤两,相信张璁会
更加理智的判断。
为,虽说他是于投机的目的,但实际上,他并没有
错什么。
让人认自己的父母,有错吗?
不久之后,结果来了,皇帝陛下非但没有同意杨一清的辞呈,反而严厉斥责了张璁等人,要他们搞好自我批评。
更麻烦的是,他得的不是简单的发烧冒,而是一
治不好的绝症。事实上,这
病到今天都没法医,它的名字叫心理变态。
变化的起因来源于张璁本人,这位老兄自打飞黄腾达之后,就患上了一疾病。
这个打算本来应该是没错的,如无意外,皇帝一定会偏向他的忠实支持者张璁先生,但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惊喜。
张璁之所以敢这么,是经过周密计算的,皇帝和自己关系好,朝中又有自己的一帮死党,杨一清虽是老
,初来乍到,
基不牢,要除掉他应该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