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0791-0800(2/5)

于是他去考了第三次,这次他不再有任何幻想,考上就好,只要考上就好。

就这样,严嵩一直神童了八年,到了弘治八年(1495),十六岁的严嵩准备参加乡试,包袱都打好了,刚要发,爹死了。

看来这个世界确实很小,因为这位幸运者的名字叫徐阶。

一甲只有三人(、榜、探),所以二甲第二,就是全国第五。

失望的严嵩没有放弃,他确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这还没完,悲痛至极的严嵩又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决定,他要辞官回家隐居。

此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

那时的严嵩,是一个正直的人。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再次山.

但隐居十年之后,他终究还是答应了一个人的邀约,再次山为官。并非是他尔反尔,只是因为这个人他无法拒绝。

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在这指导思想下,严嵩的境遇并不太好,所谓“任你通

中的人,就是当年红得发紫的钱宁和江彬,严嵩有他自己的骨气:宁可不当官,也决不与小人同合污!

明朝那些事儿4第六章最险的敌人(2)

可严嵩拒绝了,他已经过了守制期,却仍拒不朝,只因为另一个理由:

份:童生,时年五十余岁。

这是一个让人钦佩的抉择,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放弃荣华富贵,避开俗世红尘,只为纪念自己未能报恩的母亲。二十七岁的严嵩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其实这二位兄弟还算是年轻有为的,六七十岁考不上县学的童生大有人在,相比之下,严嵩实在是神童中的神童。

的未竟事业自然是要儿完成的,刚生不久的严嵩就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国家政策是没法违反的,严嵩只好在家待业了三年,三年后,他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满腔的抱负前往南昌,一举中第,金榜题名。

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这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平、告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泪,抬望天,握拳作苦大仇状,毅然踏上前路。

海瑞,份:童生,时年二十八岁。

严嵩的幼年教育是可以写成启蒙类教科书的,据说他三岁就学会了写字,到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但这些还只是小事,两年之后发生的那件事情才真正引起了轰动。

过了三年,他京参加第二次考试,几天后,他拿着京城同乡送的问品回了家。

杨先生真可算得上是个有力的人,因为十七年后(嘉靖二年1523)的殿试中,他还夸奖过另一位新科士,断定此人必成大,之后还大力提

这个成绩实在太好了,严嵩惊讶之余大喜过望,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将就此彻底改变。

但凡是个人,遇到这事都会悲伤,但严嵩却似乎有过了,他日夜痛苦,伤心过度,差送了命,经过急抢救才活过来。

神童也好,天才也好,考不上就考不上,说啥也没有用。

改行当了教书先生。

在这一年,八岁的严嵩因为成绩好,作为优秀童生考了县学。

正德四年(1509),严嵩迎来了一个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

严嵩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父亲死后,母亲辛茹苦抚养他,供他读书考试,所谓养而亲不在,实在是一场人生悲剧。

不要,下次一定能够考上!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来列举另外两位仁兄行类比,你就知其中奥妙:

在严嵩看来,杨廷和是朝廷的支,在杨廷和看来,严嵩是难得的人才,而更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会试,中严嵩卷,对其赞扬有加,并成为他老师的人正是杨廷和先生。

正德元年(1506),严嵩被选为翰林,成为了一名庶吉士,这一年他二十七岁,年少才,前途远大而光明——光明时间合计三年。

老天爷可能觉得严嵩先生才学厚,非要消遣一下他,所以在两次落榜之后,严嵩意外地得知了自己的考试成绩——二甲第二名。

但上天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善意的玩笑。

严嵩的乡试成绩很好,所以对于第二年的会试,他本人十分自信,可事实证明,地方经验放到中央,往往都是不灵的。考试成绩来后,名落孙山的严嵩叹着气走了回路。

人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严嵩回到了老家隐居,但国家并没有忘记他,朝廷曾多次下旨,希望他回朝中为国效力。

严嵩的情况大致差不多,只是有一不同——他没有去考试。不是他过于悲痛不想考,而是不能考——据明代规定,死了爹的,要在家守制三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