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军队发不久,真的发现了久违的蒙古老朋友们,一顿穷追猛打,敲锣打鼓,得胜回营。
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着同一个疑问:过年了,连侦察兵都休息,你怎么就知蒙古人在附近呢?
明朝那些事儿4第九章致命的疏漏(3)
收复领土如果顺利,自然是好,那要是不顺利呢,要是打了败仗呢,那就麻烦了,损兵折将,天天要看战报、要运粮,要征兵,要商议对策,不累死也得烦死。
这对于陆炳而言,实在是个求之不得的机会,自那次事件之后,报仇已经成为了他的人生主题。
夏言终于糊涂了一回——严嵩了这样的判断。
曾铣注定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决定再接再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更大的贡献。于是他在那封奏疏上提
了一个建议——收复河
。
你曾铣算什么东西,竟敢给我添麻烦,给我找不自在?
但他却忽视了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以往,即使他不打招呼,严嵩也早已凑上前来,表示支持或是赞成,但这一次,这位却只是坐在一旁,闭目养神,好像
本不知
这回事。
当然了,这只是书面意思,它的隐意思就简单得多了:
因为蒙古人圈这块地,并不是为了开商店生意,也不想开发房地产,他们占据河
,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抢劫任务。
于是,他以满腔的报国激情写下了那篇誓要恢复河的檄文:此一劳永逸之策,万世社稷所赖也。——这就是曾铣的
好理想和一腔
血。
而失去河的明朝就如同在街边摆摊的小贩,每天都不得安生,总要被整治那么几回,不是杀你的人,就是抢你的货。
一铣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
要知,这位
士兄是个不
惹事的人,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想烧烧香,念念经,闲来无事搞
化学用品(所谓仙丹),多活几年而已。
兵果有余,成功可必乎?
夏言看到了这封奏疏,当即拍案叫好,表示绝对支持,然后另起一文,上书表示赞成。当然了,和往常一样,他没有征询另一个角严嵩的意见。
这两位天下英才一拍即和,开始商量对策。
总而言之,他的度只有三分钟,从四分钟起,所有敢于妨碍他私生活的人都将成为他的障碍。
今逐贼,师果有名乎?
于是严世蕃告诉他,虽然自己也不知怎么办,但只要与一个人合作,夏言必死无疑!
曾铣终于无法忍受了,他或许比较急,却是一个
惜百姓、立志报国的人,大明天下,岂容得胡虏肆
!
所谓百密一疏,沉浮宦海十多年的夏言却还没有摸透这位皇帝的心思,收复领土对国家自然是好事,可嘉靖先生却不一定会这样想。
开始人们还不怎么在乎,那个鸟不生的地方,丢了就丢了吧。可后来人们才发现,放弃河
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你们没有发现吗,今天附近的喜鹊乌鸦特别吵。”曾铣得意地笑了。
严嵩没有夏言那样的慈悲心,之所以犹豫,只是因为他不知
下一步该怎么办,难
还能把夏言骂死不成?
急的夏言兴冲冲地跑去西苑了,他要表达自己的兴奋。而那个坐在
暗角落里的严嵩,却
了笑容。
然后他连夜去拜访了陆炳。
问题就在内阁。
严嵩看到这谕令,立刻急忙地跑回了家,机会已经来了,但要如何去
,还得去找那个天才儿
商议。
大致意思是,我想兵收复失地,但是问题很多啊,没有一个合理的名义、士兵粮草也不充足,也不能保证胜利,还会连累老百姓啊。
河地区,即今天的宁夏及内蒙古贺兰山一带,原本是属于明朝所有的,但这片地方就在蒙古
落家门
,蒙古邻居们时不时来串个门“拿”
东西走,政府开始还
,慢慢地也力不从心了。久而久之,这片地方就成为了蒙古的势力范围。
要争了,还是去拼命吧。
严嵩的猜测是正确的,不久之后,嘉靖先生突然下发了一诏令,言简意赅:
文章送上去后,嘉靖先生也激动了,这真算破天荒了,要知这位
士虽说是天天炼丹读经,毕竟只是兼职,血
还是有的,便也
血沸腾了一把,当即表示,赞同曾铣的意见,并发文内阁商议。
他的这辈毁就毁在了得意上。
商议过程是这样的:严世蕃对陆炳说,你官大,又是皇
“正是大好时机,立刻上书弹劾夏言,还犹豫什么?”严世蕃似乎有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