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二十八日,沈惟敬再次来到朝鲜,这一回,小西行长终于亮了他的议和条件:
明朝那些事儿6[1183]
照这位沈先生的想法,所谓谈判就是商量着办事,有商有量,和买菜差不多,你说一斤,我要八两,最后九两成。虽然日本人的条件过分了
,但只要谈,还是有成功的可能。
“多余的话不用再讲,我会将这里的情况回报圣皇(即万历),自然会有置,但在此之前,你们必须约束自己的属下。”
“你去告诉那些倭,如果全
撤
朝鲜,回到日本,讲和是可以的(不妨),但如果占据朝鲜土地,哪怕是一县、一村,都绝不能和!”
郭令公就是郭仪,曾把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是平定安史之
的主要功臣,不世
之名将。
柳成龙的嘴都合不上了,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过了很久(日暮),沈惟敬终于又走了营帐,毫发无伤。而柳成龙还惊奇地发现,那些飞扬跋扈的日军将领,包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竟然纷纷走
营帐,给沈惟敬送行,而且还特有礼貌(送之甚恭)。
但当他见到宋应昌的时候,才知自己错了。
“你们没听说过唐朝的郭令公吗?当年回纥数万大军犯,他单人匹
闯
敌阵,丝毫无畏。我怎么会怕你们这些人(吾何畏尔)!”
人,而是让他终
难忘的一幕。
一直以来,他不过是个冒险者,他的镇定,他的直言不讳,他的狮大开
,其实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大明。如果没有后面的那只老虎,他这
狐狸
本就没有威风的资本。
但有一是肯定的,那就是沈惟敬确实
了一件很
的事情,因为仅仅一天之后,日军最
指挥官小西行长就派人来了——对沈惟敬表示
问。
来人问之余,也带来了小西行长的钦佩:
虽然沈惟敬胆大,敢忽悠,确有过人之
,但事实证明,和真正的政治家比起来,他仍然只是混混级别。
“日军不得到平壤城外十里范围之内抢掠,与之相对应,所有朝鲜军队也不会平壤城内十里!”
最后,他又顺便拍了拍明朝的:
明朝那些事儿6[1184]
为表示自己和谈的诚意,他还补充:
跑到人家的家里,抢了人,放了火,抢了东西,然后从抢来的东西里挑一些不值钱的,还给原先的主人,再告诉他:其实我要的并不多。
“平壤城亦还朝鲜,我军只占据大同江以东足矣。”
这是一个很不要脸的人,也是一个很不要脸的逻辑。
数年之后,柳成龙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他所看到的这个奇迹,虽然他也不知,在那一天,沈惟敬到底说了些什么——或许永远也没人知
。
相比而言,沈惟敬实在是个小人,但在我看来,此时的他足以与郭
仪相比,且毫不逊
。
事实证明,确实有这个可能。
“幸好天朝(指明朝)还没有派兵来,和平已经实现,我们不久之后就回去啦。”
很多人,包括柳成龙在内,都认为沈惟敬疯了。当时的日军,别说平壤城外十里,就算打到义州,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让日军遵守你的规定,你当小西行长的脑袋了不成?
日本使者回去后没多久,日军便派专人,在沈惟敬划定的地域树立了地标,确定分界线。
只有沈惟敬,知这一切的答案。
“以朝鲜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全归还朝鲜。”
怎么约束呢?
拍到
上,望着
前这位大义凛然的人,日本使者手足无措,正不知该说什么,却听见了沈惟敬的答复:
完了,既不是半斤,也不是八两,原来人家压就没想过要给钱。
“阁下在白刃之中颜不变,如此胆
,日本国内亦未曾见识。”
日本人来拍了,沈惟敬却只是微微一笑,讲了句
到极
的话:
而作为一个清醒的指挥官,小西行长很清楚,大明是一台沉睡的战争机,如果在目前的局势下,贸贸然与明朝开战,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稳固现有的战果,至于大明…,那是迟早的事。
当沈惟敬骑着,刚踏
日军大营的时候,日军队列突然变动,一拥而上,把沈惟敬围得严严实实,里三层外三层
不通。然而沈惟敬却丝毫不见慌张,镇定自若地下
,在刀剑从中走
小西行长的营帐。
但沈惟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觉悟,他本来就是个混事的,又不能拍板,于是他连夜赶回去,通报了日军的和平条件。
因为还没等他开,宋侍郎就说了这样一段话:
因为他虽是个混混,却同样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