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还是鬼们最实在,既然没人帮着数,就自己数。在《日本战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
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
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孤军之迷
王
虽然朝的日军数量共计十余万,但很多都是来自于各地的军阀,并不是丰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杂牌军。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军小西行长和第二军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谓的嫡系。
以上合计起来,朝鲜之战,日军的损失,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由于战前李如松命令不许抢人,所以对于这一宝贵资源,明军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有妥善保存,加上后来火攻
淹,不是烧成黑炭,就是冻成冰,要提取人
,实在有
困难。于是挑来拣去,只捞
一千来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这还只是第一军的损失人数,第二军共损失八千人,其中相当分战死于平壤。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
闻风丧胆。
因为据李如松的
格,以及宁夏叛军首领哱拜的最终结局,我们大致可以得
这样一个结论: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
应该说,这是个很准确的数字,但它并不是日军的伤亡人数,而是日军的人数。
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来,就好斗了。
当然,那五千朝鲜军不在统计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应该还活着,因为李如松虽然不大守信用,但还不怎么杀俘虏。
但在朝鲜之战时,该军几乎被全歼,数字大家
个减法就知
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残废了。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
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就有意思了,据记载,此战中明军斩获日军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来似乎并不多。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
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
在了明军的面前。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击。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最后的目标——王京。
明朝那些事儿6[1225]
查大受随即命令追击,大败日军,击毙日军三百余名,但毕竟队作战时间过长,十分疲劳,日军又跑得贼快(奔命),明军追赶不及(不及穷追),只能到此为止了。
李如松,至少在这方面,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据史料分析,此时日军的兵力,大致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这三千人应该还不够打,但经过李司令员这么一忽悠,日军已经满心都是对和平的祈望,斗志全无,一见明军不用人家动手,撒就跑。
明朝那些事儿6[1223]
几乎就在小西行长带领日军退平壤的同一时刻,李如松叫来了查大受,
给他一个任务:领兵三千,赶赴江东小路埋伏。
此战,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因此这两军,才是丰臣秀吉的锐和主力
队,其中尤以第一军战斗力为最
,之前攻击朝鲜义军时表现十分
,打起来毫不费力。
如果小西行长了解李如松,或者听说过半年前宁夏叛的经过,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绝不会和李如松谈判。
至于日军的实际伤亡数,朝鲜和明朝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几句“万余”、“千余”之类不靠谱的话,这就是杀不
埋导致的恶劣后果。
是人品问题。
于是,当小西行长带队远离平壤,终于放松所有警惕,放心大胆逃命的时候,查大受现了。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一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长政还是很有骨气的,开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越
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
,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一溜烟就跑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军在汉城集结残兵,统计结果摘录如下:第一军小西行长,原有人数18700人,现存6520人。
明朝那些事儿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