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协议,明军要撤
朝鲜,但李如松纹丝不动,反而烧掉了日军的粮仓,端掉了对方的饭碗。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被砍了
,关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沈惟敬就此开始了谈判,虽然从名义上讲,谢用梓和徐一贯才是正牌使者,但这两个大老连话都说不利索,每次开会
都不敢开,只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之所以找这么两个丘八去谈判,不是明朝没人了,而是李如松本就没往上报。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下去了。
“夫倭酋前后虽有乞贡之称,臣实假贡取事,原无真许之意。”
日军是真没办法了,打不过又闹不起,明知李如松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偏偏还不敢得罪他,就当吃了个哑亏,
着
派
使者。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认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烦你还是给办了吧。
因为在战后,宋应昌曾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明朝那些事儿6[1235]
李如松没当真,但日本人当真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长带领沈惟敬、谢用梓以及徐一贯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行和谈。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日本叫倭国,
日本人叫倭
,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
。
事儿6[1233]
沈惟敬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他认为,一切都将在自己安排下有条不紊地
行下去,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这位仁兄接到日军要求后,想也没想,就在军中随意找了两人,大笔一挥,你们俩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差吧。
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行到底了。
在第一次谈判时,明军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压儿不打算要真谈判,而这一次…,似乎也没这个打算。
小西行长十分兴,因为自从谈判开始以来,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松的使者),
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现在对方终于派
了正式的使者,实在是可喜可贺。
档次的忽悠
会谈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当沈惟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明白:这下算是忽悠大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对于明朝使臣的来临,丰臣秀吉非常兴,不但
情接待,
吃
住,会谈时更是率领各地诸侯权贵到场,亲自参加,张灯结彩,搞得和过节一样,仪式十分隆重。
但他并不知,所谓谈判和执行,那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
不到
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但他不知的是,明朝派来的这两位所谓使者,谢用梓是参将,徐一贯是游击,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武将,别说搞外
,识不识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但协议毕竟还是签了,签了就得执行,而接下来,李如松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他除了会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朝鲜,日军撤
王京(当时尚未撤
)。最后,日本
还朝鲜被俘王
官员。
虽然日本人糊里糊涂,但一路过来,他已经很清楚,边的这两位使者到底是什么货
。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谈和的,但我是忽悠他们的,您别当真。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在这一上,李如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随即派
谢用梓与徐一贯两人,随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军大营。
明朝那些事儿6[1234]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现在忽悠你们,那是不得已,老手里要是有兵,早就打过去了,还谈什么判?!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兵,等到能够
兵,自然就不谈了。
一句话,打心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