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241-1250(2/5)

看这气,那是真的急了了。

日军加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完毕。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人的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腾是无限的,把有限的力投到无限的折腾中去,是不可能的。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狱,老婆孩也发边疆,在监狱里呆了几个月后,不知是不好还是被人黑了,竟然死在了里面。

所过地方,日蔬菜,亦皆银留办。

沈惟敬这一生,是笔糊涂帐,说他胆小,单敢闯日军大营;说他混事,丰臣秀吉经常请他吃饭,说他误国,一没割地,二没赔款,还停了战。

吴惟忠,三千七百人。

无论如何,还是砍了。

但无论如何,不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经过综合考虑,明朝还是派了自己的援军,如下:

杨镐这个人,实在有搞。所谓搞,放在北京话里,就是混;放在上海话里,叫拎不清;放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叫无厘

二万,加上驻守釜山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

因为就在不久前,他带着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击蒙古,结果打了败仗,死伤几百人,本来要理他,结果正好朝鲜打仗,上面顺推舟,让他罪立功,就这么过来了。

而且当时的明朝,并没有把日本放在里,觉得打死人家几万人,怎么说也该反思反思,懂理。谁知这帮人的传统就是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没啥改

虽然兵不多,将领还是齐了,几张新面孔就此闪亮登场。

这句话通俗一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老烦别人。

所谓皇帝一发火,长亦白搭,不服不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地球。杨方亨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北京。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清朝名臣鄂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

明朝那些事儿6[1244]

其实,杨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因为据朝鲜史料记载,朝鲜人对他的印象极好,也留下了他的英勇事迹,相关史料上,是这样说的: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门,算是窝透了。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

倒霉的不只沈惟敬,作为此事的直接负责人,石星也未能幸免,明神宗同志被人忽悠得,气急败坏之余,写就奇文,摘录如下:

明朝那些事儿6[1243]

作为万历八年的士,杨镐先后当过知县、御史、参议、参政,从政经验十分丰富,仗他倒也打过,原先跟着辽东总兵董一元,还曾立过功。不过这次到朝鲜,他的心情却并不怎么愉快。

第一个人,叫杨镐,时任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后改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负责理朝鲜军务。

既然谈也谈不拢,就只有打了。

落石,他刚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却得知这位兄弟已经借另有任务,开溜了。

罪,本来就说明这人不怎么行,竟然又送到朝鲜立功,看来真把日本人当土匪了。

这下皇帝也火了,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找来找去,才发现这兄弟跑到了朝鲜庆州,当年也没什么引渡手续,绳上就拉了回来,关了诏狱,三年后经过刑审查定了死罪,杀了。

这是一个对明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当然,不是什么好的影响。

客观地讲,杨镐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而且品行不错,事细致,但他的优,恰好正是他的缺

从他的死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这意思是,杨镐兄的军纪很好,且买东西从来都付现款,概不拖欠。这么大方的主,印象不好,才是怪事。但能不能打仗,那就另说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被人赶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边。

杨元,三千人。

看这架势,是把日军当游击队了。

李如松是个明白人,他知自己是军人,军人就该打仗,打赢了就是德,

怎么打,就不好说了。要知帮朝鲜打仗,那是个赔本的买卖,钱也不,粮也不,要求又多,可谓是不厌其烦,所以在此之前,兵曾给朝鲜下了个文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前兵尚书石星,欺君误国,已至今日,好生可恶不忠,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拟罪来说!”

宜自防,不得专恃天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