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351-1360(2/5)

了这么大的事,这人怎么不说话!?”(此变大事,宰相何无言)

而只要分析当时的局势,揭开几个疑,你就会发现叶向的真实动机:

纵观二十四史,这事情我没有听过,没有看过。

这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抉择。因为叶向,是东林党的人,而东林党,是支持太的,现在太被人诅咒,应该一查到底,怎能就此打住呢?

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很单纯,因为就在他吩咐审讯的后一天,王曰乾同志就因不明原因,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监牢里,死因待查。

王锡爵彻底消停了,万历三十六年,叶向正式登上宝座,成为朝廷首辅,此后七年之中,他是内阁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人,史称“独相”

最近过得还不错,自打妖书案后,他很是清净了几年,确切地说,是九年。

各位网友:

叶向是福建福清人,李三才曾任漕运总督,把这两个词清楚后,我们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这下没事了。”

万历四十一年(1613),一个人写的一封报告,再次把太拖下了

当年明月



终于,他们找到了那个最好、最合适的机会——太

“大家都知叶向能安心当首辅,是因为王锡爵不山…密揭这事是李三才来的,可谓是为社稷立下第一功!”

这个人叫王曰乾,时任锦衣卫百,通俗说,是个特务。

但现在我知了,在看似杂无章的万历年间,在无休止的争斗和吵闹里,一正在涌动、在黑暗中集结,慢慢地伸手,纵所有的一切。

2008年4月3日

大家都急得团团转,内阁的叶向却悄无声息,万历气完了,也想起这个人了,当即大骂:

在表象之下,政治势力现了微妙的变化,新的已经来了,旧的赖着不走,为了各自利益,双方一直在苦苦地寻觅,寻觅一个致对方于死地的机会。

此时,边的太监递给他一件东西,很快万历就说了第二句话:

没有王法了。

这是个让很多人疑惑的决定,这人一审,事情不就闹大了吗?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4]

这位特务向皇帝上书,说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离奇的事情:有三个人集会,剪了三个纸人,上面分别写着皇帝、皇太后、皇太的名字,然后在上面钉了七七四十九个铁钉(真是不容易)。钉了几天后,放火烧掉。

请假条

但问题在于,

陛下,此事的原告(指王曰乾)和被告(指诅咒者)我都知,全都是无赖混混,之前也曾闹过事,还被司法门(刑理过,这件事情和以往的妖书案很相似,但妖书案是匿名,无人可查,现在原告被告都在,一审就知,皇上你不要声张就行了。

于是事情闹大了,奏疏送到皇帝那里,万历把桌都给掀了,更半夜睡不着觉,四下转,急得不行。太后,也是心急火燎,唯恐事情闹大,郑贵妃更是哭天喊地,说这事不是自己的。

第二天,叶向将王曰乾送三法司审讯。

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职务,远离京城上千里,但他说,内阁大臣都是木偶婴儿。而现在的朝廷第一号人能够坐稳位置,全都靠他的死党力。

清明节放假三天,下周一恢复更新。

看完这段话,我的觉是:这是个绝聪明的人。

这也就罢了,更麻烦的是,这位特务还同时报告,说这事是一个太监指使的,偏偏这个太监,又是郑贵妃的太监。

第二句话的玄机在于两个关键词语:福清和漕抚。

首先,最大的疑问是:这件事情是不是郑贵妃的,答案:无所谓。

奏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事实上,叶向是对的。

什么叫黑?这就叫黑。

这是个复杂的过程,但用意很简单——诅咒,毕竟把钉钉在纸人上,你要说是祈福,似乎也不太靠谱。

时局似乎毫无变化,万历还是不上朝,内阁还是累得半死,大臣还是骂个不停,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福清所指的,就是叶向,而漕抚,则是李三才。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53]

叶向的表面意思,是说这件事情,是非曲折且不论,但不宜闹大,只要你不说,我不说,把这件事情压下去,一审就行。

这件东西,就是叶向的奏疏,事情刚,就送上来了。

自古以来,诅咒这类事数不胜数,说穿了就是想除掉一个人,又没胆来,在家几个假人,骂骂气,是纯粹的阿Q神。一般也就是老大妈(这事到今天还有人,有多形式,如“打小人”),而以郑贵妃的智商,正好符合这个档次,说她真,我倒也信。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