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401-1410(2/5)

因为之前的史料中,有这样六个字:是夜,连幸数人。

当时太的嫔妃有以下几:大老婆叫太妃,之后分别是才人、选侍、淑女等。

对于这件事情,你说它不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信,因为没准就这么巧;说它是郑贵妃的计划,我也信,因为虽说下药这招十分拙劣,谁都知是她的,但以郑贵妃的智商,以及从前表现,这蠢事,她是来的。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她姓李,是太的嫔妃。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

必须把控政权,把未来所有的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

就智商而言,李选侍还算不错(相对于郑贵妃),就人品而言,她和郑贵妃实在是相见恨晚,经过一番潜规则后,双方达成协议,成为了同盟,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回报的时候终于到了。

皇帝的越来越差,同党越来越多,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尽在掌握之中,在郑贵妃和李选侍看来,前方已是一片坦途。

但这一切还不够,要达到目的,这些远远不够,即使那个人死去,也还是不够。

可这位兄弟明显是用多了,加上一向不好,这才得了病。

诊断之后,崔大夫有成竹,给病人开了一副药,并且乐观地表示,药到病除。

他开的这幅药,叫泻药。

可是这人来,并不是要给皇帝写遗嘱,而是看病,因为这位崔兄多才多能,除了能写外,还着御药房,搞第二产业。

所以后来很多史书都十分肯定地得了结论:这是个“蒙古大夫”

以写得好看[1403]

因为非常凑巧,这位下药的崔文升,当年曾经是郑贵妃的贴太监。

现在一切已经齐备,只等待着一个消息。

应该说,崔文升是懂得医术的,可惜,是半桶

然而她们终究无法前,因为一个微不足的小人

蒙古的崔大夫看病经历大致如此,就这么看上去,似乎也就是个医疗事故。虽说没法私了,但毕竟大上没错,也没在人家里留把剪刀、手术刀之类的东西当纪念品,态度还算凑合。

所有的行动,将在那一刻展开,所有的野心,将在那一刻实现。

这真是黄河也洗不清,要看病,不找太医,偏找太监,找了个太监,偏偏又是郑贵妃的人,这太监下药,偏又下猛了,说他没问题,实在有困难。

错误是明显的,后果是严重的,光宗同志服药之后,一晚上拉了几十次,原本就差,这下更没戏了,第二天就卧床不起,算彻底消停了。

而这位姓李的女人,是选侍,所以在后来的史书中,她被称为“李选侍”

所以唯一的可能是,他找了帮手,而这个帮手,就是药

皇帝的依然很差,差就该看医生,崔文升就此了场。

这是很正常的,从一开始,东林党就把筹码押在这位柔弱的太上,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定地站在这一边。

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四日

在中医理论中,服用了这药,是属于上火,所以用泻药清火,也还算对症下药。

一个夜晚辛勤工作,累垮了的人,怎么能服泻药呢?

这位同盟者的名字,不太清楚。

明光宗即位后,最不兴的是郑贵妃,最兴的是东林党。

小人

崔文升,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前面曾经讲过,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务,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应该知,就不解释了,但大家也应该知,要办到这件事情,难度是很大的。对光宗这自幼弱的麻杆而言,基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是他完成了。

虽然我不在现场,也不懂医术,但我可以认定:崔文升的诊断,是正确的。

无论动机如何,结果是肯定的,明光宗已经奄奄一息,一场惊天大变即将拉开序幕。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04]

李选侍应该是个女,至少长得还不错,因为皇帝最喜她,而且皇帝的儿,那个未来的天才木匠——朱由校,也掌握在她的手中,正是因为这一,郑贵妃找上了她。

据当时史料反映,这位仁兄下药的时候,有用力过猛,手一哆嗦,下大了。

是什么药,大家心里也有数,我就不说了,这类药在明代廷里,从来就是必备药,从明宪宗开始,到天天炼丹的嘉靖,估计都没少用。明光宗初来乍到,用用还算正常。

可问题是,这事一冒来,几乎所有的人都立刻断定,这是郑贵妃的谋。

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第二产业是不能随便搞的。

目标就在前,一切都很顺利。

于是在开幕之前,郑贵妃找到了最后一个同盟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