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421-1430(2/5)

可是现成的偏不找,找来找去,找了个老——方从哲。

对于这说法,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

这就真是有无聊恶搞了,之前说过,李可灼最初献药,还是方老赶回去的,后来赏钱那是皇帝同意的,所谓红到底是什么玩意,鬼才知,稀里糊涂把人掉,也不好。

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掉皇帝的心思,也有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

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赤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兵攻,沈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

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内阁首辅,他的上司方从哲。

内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

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政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的人,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明,只有一个缺,不会打仗。

东林党之中,最勇猛的,是杨涟,最聪明的,就是这位仁兄了。而他担任的职务,是内阁首辅。

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

之前我曾经说过,东林党不是善男信女,现在,我再说一遍。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24]

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追查,是应该的,毕竟皇帝死得蹊跷,即使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但两位蒙古大夫,一个下了泻药,让他拉了几十次,另一个送仙丹,让他飞了天,无论如何,也应该追究责任。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失陷。

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党大获全胜。

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城,亲自招降。

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八

这个人就是叶向

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赤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人很事很细,防守滴不漏,在他的理下,努尔哈赤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成。

“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从哲都没错,而且此时东林党掌权,方老识时务,也不打算呆了,准备回家养老去了。

熊大人的个前面说过了,彪悍异常,且一向不肯吃亏,擅长骂人,骂完努尔哈赤,还不过瘾,一来二去,连兵领导、朝廷言官也骂了。

长激动之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也激动了,跟着上书过了把瘾,不搞定方从哲,誓不罢休。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追究责任后还不过瘾,非要搞几个幕后黑手来,郑贵妃、李选侍这几位重嫌疑犯,名声坏,又歇了菜,要打要杀,基本都没个跑。

这就没戏了。

掌权之后,这帮兄弟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红案。

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

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

天启元年(1621),礼尚书孙慎行上疏,攻击方从哲。大致意思是说,方从哲和郑贵妃有勾结,而且他还曾经赏赐过李可灼,事后,只把李可灼赶回了家,没有掉,罪大恶极,应予严肃理。

作为名闻天下的老,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党了全盛时期。

是在熊廷弼走后,才失陷的。

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党。

很明显,他很激动。

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敞开了对骂,闹到最后,熊大人只好走人。

可孙长用自己的语言,完地解释了词夺理这个词的义: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之后,崔文升被发南京,李可灼被判放,而方从哲,也永远地离开了朝廷。

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么不放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

“从哲(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解释,从此,在东林党人的理下,朝廷了一个公正、无私的阶段,许多贪婪的坏人被赶走,许多善良的好人留下来。

七十多岁的老,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

(长篇)

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1621)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回来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