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441-1450(2/5)

在逃到宁远之前,吴襄和祖大寿是王化贞的下属,在王化贞到来之前,他们是文龙的下属。

没想到,这位仁兄全然没有之前被砍死的那位杜总兵的觉悟,非但不认错,竟然还起来,跟袁大人对骂,张就是老打了多少年仗,你懂个之类的混话。

这场对骂的过程并不清楚,但结果是明确的,袁大人虽然没当过兵,脾气却比当兵的更坏,正如他的那句名言:“你院是个书生,本院却是一个将首!”双方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祖大寿认输了。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45]

再后来,孙得功叛,王化贞逃跑了,关键时刻,祖大寿二话不说,也跑了。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43]

天启初年的袁崇焕,是宁前文龙,是岛总兵。

祖大寿,袁崇焕的第一个助手。

但他并没有跑回去,而是率领军队跑到了觉华岛继续守。

后来熊廷弼走了,王化贞来了,也很赏识他,并且任命他为中军游击,镇守广宁城。

但奇怪的是,和有同样遭遇的吴某某、尚某某、耿某某比起来,他的名声相当好,说他是X的人,似乎也不多。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已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这就是当时的懒散游击将军,后来的辽东名将祖大寿的首次亮相。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44]

准确地说,袁崇焕,是宁前地区镇守者,朝廷四品文官。

其实祖大寿这个名字,是很讨巧的,因为用当地音,不留神就会读成祖大舅。为了不至于辈分,无论上级下属,都只是称其职务,而不呼其姓名。

这个人名叫吴三桂。

总而言之,明代总兵是分级别的,有分路总兵、协守总兵等等,而最档次的,是总镇总兵。

修了一年多,就修成这个破样,袁崇焕十分恼火,于是他把这个人叫了过来,死骂了一顿。

文龙,就是总镇总兵,事实上,他是大明在关外唯一的总镇级总兵。

助手

袁崇焕刚到宁远时,看到的是破墙破砖,一片荒芜,不禁叹良多。

换句话说,总兵比袁大人要大好几级,与文龙相比,袁崇焕只是一个微不足的无名小卒,双方本就不在同一档次上。

现在看来,文龙,似乎并不有名,也不重要,但在当时,他是个非常有名,且极其重要的人,至少比袁崇焕要重要得多。

力的助手。

守原则,却不吃前亏,从后来十几年中他过的那些事来看,这是他贯彻始终的人生哲学。

吴襄,袁崇焕的第二个助手。

祖大寿,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有名到连在他家活的仆人祖宽都了明史列传,然而这位名人本人的列传,却在清史稿里,因为他最终还换了老板。

从此,他成为了袁崇焕的忠实下,大明的优秀将领,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铜墙铁

吴襄,辽宁绥中人,祖籍江苏邮,武举人。

对一个在阎王殿参观过好几次的人而言,袁崇焕这,连仗都没打过的人,竟然还敢跑来抖威风,是纯粹的找,不骂是不行的。

只有一个人,由始至终、定不移地称其为大舅,原因很简单,祖大寿确实是他的大舅。

然而很快就有人告诉他,这是刚修过的,事实上,已有一位将领在此筑城,而且还筑了一年多。

当时的吴三桂不过十一二岁,尚未成年,既然未成年,就不多说了。事实上,在当年,他的父亲吴襄,是一个比他重要得多的人

文龙,是左都督、朝廷一品武官、平辽将军、尚方宝剑的持有者、辽东地区最级别军事指挥官。

吴襄没有辜负祖大寿的信任,在此后十余年的战斗中,他和他的儿,将成为大明依靠的支

其实史料的说法,吴襄先生的祖上,本来是买卖人,从江苏跑到辽东,是来生意的。可是到他这辈,估计是兵荒,生意不好了,于是一咬牙,去考了武举,从此参加军队,迈上了丘八的路。

由于吴先生素质,有文化(至少识字吧),和兵营里的那些傻大不一样,祖大寿对其比较赏识,刻意提,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

因为总兵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总兵。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宁远人,生在宁远,长在宁远,参军还在宁远。此人脾气暴躁,品凶狠,好持刀砍人,并凭借多年砍人之业绩,升官当上了游击,熊廷弼在的时候很赏识他。

明代总兵,是个统称,大致相当于司令员,但几个省的,可以叫司令员,一个县的,也可以叫司令员。比如,那位吃空额贪污的杜应魁,人家也是个副总兵,但袁特派说砍,就把他砍了,睛都不眨,检讨都不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