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黄尊素纳闷了,他早就得到消息,在家等人来抓,结果等十几天,人影都没有。
黄尊素死了,东林党覆灭“六君”、“七君
”全
殉难,无一幸免,天下再无人与魏忠贤争锋。
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朱木匠天天木匠活,不大见人,还有魏
家帮他闭门谢客,想见他老人家一面,实在难如登天。
但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大人毫不慌张,他还安
魏公公,孙老师靠得住,就算带兵,也不会拿自己开刀的。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其实民变发生当天,抓周顺昌的特务和群众对峙时,有一批人恰好正经过苏州,这批人恰好也是特务——抓黄尊素的特务。
他的儿黄宗羲镇定地说
:
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要到余姚,自然要经过苏州,于是就赶上了。
在东林党里,有一个特殊的人,此人既有皇帝的信任,又有足以扳倒魏忠贤的实力——孙承宗。
他并不傻,这借刀杀人的小把戏,是不会上当的。
躲是躲不过去的,大家都死了,一个人怎能独活呢?
于是他自己穿上了囚服,到衙门去报到,几个月后,他被许显纯拷打至死。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3]
相比而言,第二个结果有歪打正着:七君
里最后的幸存者黄尊素,逃过了一劫。
但他想了一下,便改变了主意。
一年之后,他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犹豫的人
这五位平民英雄的壮举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魏忠贤害怕了,他以及他的阉党,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用历史书上的话说,是为粉碎阉党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黄尊素走前,叫来了自己的家人,向他们告别。
话说完,皇帝还要木匠,就让魏公公走人,可是魏公公不走。
魏公公疯了,二话不说,上跑到皇帝那里,苦苦哀求,不要让孙承宗
京,当然他的理由很正当:孙承宗带兵
京是要
掉皇帝,
为忠臣,必须阻止此
不
德的行为。
这个判断充分说明,皇帝大人非但不傻,还相当地幽默,魏公公被涮得一脾气都没有。
实在有冤枉,这帮人既没捞钱,也没勒索,无非是过个路,可由于群众过于激动,过于能打,见到东厂装束的人就
,就把他们顺
也
了。
大家都很悲痛,只有一个人例外。
天启四年(1625)十一月,孙承宗开始向京城发,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找皇帝上访告状。
可从河里来后一摸,坏了,驾帖丢了。
在得知杨涟被抓后,孙承宗非常愤怒,当即决定弹劾魏忠贤。
“父亲若一去不归,儿来日自当报仇!”
东林党两大智之一的黄尊素之所以能幸免,倒不是他足智多谋,把事情都搞定了,也不是魏忠贤怕事,不敢抓他,只是因为连颜佩韦等人都不知
,那天被他们打的人里,有几位兄弟是无辜的。
事实上,机会还是有的,一个。
他知,今天要不讨个说法,等孙老师
京,没准就真成粉末了。所以他开始哭,且
但黄尊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明白一个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所谓驾帖,大致相当于份证加逮捕证,照
下这情景,要是没有驾帖就跑去,能活着回来是不太正常的。想来想去,也就不去了。
为说明事态的严重,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旦让孙大人
了京,魏公公立
就成粉了(公立齑粉矣)。
但孙承宗不存在这个问题,打小他就教朱木匠读书,虽说没啥效果(认字不多),但两人情很好,魏公公几次想挑事,想
掉孙承宗,朱木匠都笑而不答,从不理会,因为他很清楚魏公公的目的。
纵观东林党的失败过程,其斗争策略,就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输得那真叫彻底,局势基本是一边倒,朝廷是魏公公的,皇帝听魏公公的,似乎毫无胜利的机会。
孙承宗很狡猾,他明白上书是毫无作用的,他不会再犯杨涟的错误,决定使用另一个方法。
要说还是特务,那反应真是快,看见一群人朝自己冲过来,虽说不知怎么回事,立就闪人了,被
急了就往河里
,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14]
弱者和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在信念是否
定。
魏忠贤正心慌,魏广微又来凑闹了,这位仁兄不知从哪得到的小
消息,说孙承宗带了几万人,打算
京修理魏公公。
于是魏忠贤慌了,他很清楚,孙承宗极不简单,不但狡猾大大的,和皇帝关系铁,还手握兵权,如果让他京打小报告,那就真没戏了,就算没告倒,只要带兵
京来个武斗,凭自己手下这帮废
,是没指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