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我们的勇气。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胜利之路
努尔哈赤决定,要把前这座不听话的城市,以及那个敢调侃他的无名小卒彻底灭掉。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由于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
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
,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
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了如下的话:
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了使者。
虽然这个战略比较怂,但很有效,你有六万人,我只有一万人,凭什么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
民
——泽东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六年前,在萨尔浒,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锐的十二万军队,连在朝鲜打得日本人
的名将刘綎,也死在了他的手上。
胜负毫无悬念。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3]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乐趣。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
。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没有付
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第一武
叫死守,简单说来就是死不
城,任你怎么打,就不
去,死也死在城里。
他相信自己能够到这一
,因为他已确知,这是一座孤城,在它的前方和后方,没有任何援军,也不会有援军,而在城中抵挡的,只是一名不听招呼的将领,和一万多孤立无援的明军。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家当来了。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
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
大的骑兵
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
兵力,如果加上老
、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
锐
队,约有六七万人。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524]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然后是幽默:
袁崇焕是相信光明的,因为在他的手中,有四制胜的武
。
对于这一,无论是努尔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四大贝勒,还是明朝的
第、甚至孙承宗,都持相同观
。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
地,
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刀和胜利的把握。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现在,他率六万锐军队,一路所向披靡,来到了这座小城,面对着仅一万多人的守军,和一个叫袁崇焕的无名小卒。
军吧,
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
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
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
东西回来!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这个人,要么是他知
,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但这个诺言注定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