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分:自相残杀。
还好,没有粮,吃
也能活,过了几十天,
吃完了。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反对——何可纲。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
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
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但他并不知,
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
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城外,斩首示众。
祖大寿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地思考,祖大寿
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咒最终应验了。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又两天,还没信。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发前往锦州。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信号是炮声,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
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1654]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辞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
级官员
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
大营后,
吃
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城。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劲心机,先是往城里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
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祖大寿很动,随即提
,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
了一个方案: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吃人。
两天,没信。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城内,召集
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照明朝规定,军事
队执行任务时,
边只带三天
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锦州,并派
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杀掉的人除了吃完外,连骨
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禾烧,用人骨烤人
,真正是
尽其用。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城投降。
被人涮
皇太极知城里很困难,很缺粮
,但他并不知
,祖大寿很
韧。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