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747-1748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1747-1748

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没有人选择。

这zhong行为,说得好听点,叫jian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十年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很讨厌黄dao周,讨厌这个固执、不识时务的人,我始终认为,他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直到我知dao了黄dao周的结局

七年后,当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dao周再次chu山,辅佐唐王。

唐王的地盘,大致在福建一带,他是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个不太有追求的下属——郑芝龙。

郑芝龙的打算,是混,无论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郑芝龙说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郑芝龙的手里,所以说了一年多,只打雷没下雨。

这时黄dao周站chu来,他说,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chu关迎敌。

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

黄dao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同学、学生,招来了一千多人,

大bu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dao周chu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qi,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qi,叫zuo锄tou、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zuo“扁担军”

黄dao周的妻子随同chu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这支bu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dao周jian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结果毫无悬念,武qi的批判没能代替批判的武qi,黄dao周全军覆没。黄dao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无数人lun番chu面劝他投降,他严辞拒绝。

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死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

大明孤臣黄dao周

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liu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qiang国(连不qiang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wu力”pei合人家luan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ruan不行,ying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ting过英法联军,ting过甲午战争,ting过八国联军,ting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qiang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jian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dao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jian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chu1。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jian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chu1,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jing1神的,至少有一点。

卢象升的选择

明朝的dao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

相应的结果也很确定,皇太极带着兵,再次攻入关内,开始抢掠。

这次入关的,可谓豪华阵容,清朝最能打的几个,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托,全都来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云,京城再度戒严。

要对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祯随即调祖大寿进京,同时,他还命令陕西的孙传ting、山东的刘泽清进京拉兄弟一把,总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调来了。

但问题在于,祖大寿、孙传ting这类人,虽然能力很qiang,但有个问题——不大服guan。特别是祖大寿,自从袁崇焕死后,他基本上就算是脱离了组织,谁当总督,都不敢guan他,当然,他也不服guan。

对这zhong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崇祯很愤怒,后果不严重,毕竟能打的就这几个,你要把他办了,自己提着长矛上阵?

但不guan终究是不行的,崇祯决定,找一个人,当前敌总指挥。

这个人必须有能力qiang,战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寿等猛人服气,且就在京城附近,说用就能用。

满足以上条件的唯一答案,是卢象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