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是个喜讯,对于满朝文武而言,更是一个了不得的好消息,甚至比起列车通行都让他们欢快。到目前为止,赵与莒登基已经有一子一女,而且子女都很健康,但前几代皇帝子嗣地经历,让群臣都吓怕了,只巴不得赵与莒后宫中有几十上百儿子才好。
“好好,一起去吧…”杨妙真又打了个哈欠,颇为困顿地道:“阿婉姐,你说什么书能让官家连睡觉都忘了?”
她们二人对话之间,便已经进了福宁殿,只见马灯下赵与莒捧着一卷书册,一边看还一边连连赞叹。杨妙真原本想上去抢了他书的,但转念一想,还是坐在他身边,好奇地伸过头去,看那上面写地是什么内容。
雹婉则坐在他的另一侧,赵与莒见她们二人来了也不惊奇,指着那上边一段文字道:“看,真景希算是开窍了,如今他可以为朕之师矣。”
长期以来,对于真德秀这样的传统文人,赵与莒是又恨又爱,恨他们的保守与顽固,爱他们的刚直与品德。他放真德秀去楚州,便是希望能通过楚州与徐州地对比。改变他的一些想法,现在这一刻终于来临,他不但改变了真德秀地想法,而且改变得是如此彻底。在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于工业化时代的儒家价值观上,真德秀走得比他甚至更远,也更成体系。
这就意味着,限制他大展拳脚的保守派已经发生了彻底地分化。他推行革新之正,在大义方面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赵与莒深深明白,一种信仰会带来多大的力量,正因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代代的儒学大师不肯坐在书斋中做学问,而是选择出仕为官之途。他们当中相当多的出来并不是为了谋私利…千里作官只为财那只是官员中的一部分,大多数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平身报负。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些儒生对实现自己平生之志地狂热,丝毫不弱于西方那些被教会蛊惑了地传教士们。只要能掌握和引导儒生们的这种狂热,那么主动地大规模地向往输出中华价值观与文化。建立一个以大中国为核心地中华文化圈,在这个时代成为人类地主流价值观。绝不再是梦想。
而真德秀的这三篇文章,特别是《内圣外王论》,则是打开这条道路地理论指导。赵与莒虽然也精研了儒家和其余百家经典,但与真德秀这种真正的理学集大成者相比,还逊色许多,由真德秀借用儒家经典来推广这种新的治政理论,实在是事半功倍。
“陛下还和小时一般,看着一本好书便如此。”痴痴看着赵与莒的脸,韩妤突然脸微微红了红,心中暗想。
因为《内圣外王论》而兴奋得睡不着觉的并不只有赵与莒。魏了翁同样如此。比起只在楚州一地地真德秀。魏了翁执掌大宋国库,工业化和天子革新对大宋财政状况和社会的改变。他再清楚不过,但他要管理地事务比起真德秀更多,要操心的也不是一州一路,而是整个大宋的财政状况,故此虽然有些所感,却未曾形成系统的文字,真德秀写这文时,没少在书信中与他探讨,可以说这篇文章署名虽是真德秀一人,实际是他们二个当今的理学巨子联手的产物。
“若不是前方战事,此文一出,当如冬日之雷,声震四野。”次日上朝之时,在大庆殿前,他与葛洪谈及此文时,忍不住赞誉道:“葛参政,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