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二九二、国势飘摇雨打萍
还都、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困扰着赵与莒,让他觉得甚为棘手。还都问题还好解决,葛洪回去后不久,便在《大宋时代周刊》上撰文,详细分析还都利弊,指chu现在不是还都汴梁的最好时机。
他的理由主要有四点,第一便是国库尚不丰盈,还都汴梁,仅gong室营建hua费,就有数千万贯之多,必将拖累大宋的经济;其二是汴梁准备不足,还都汴梁,不是喊喊就能办到的,那些全力鼓噪还都的人,都未曾想过,还都之后包括天子、宗室、百官、护卫、禁军等足足有四五十万人要迁到汴梁,这四五十万人住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三,此时还都汴梁,铁路未通,中原粮食尚不能自给,漕运压力骤增,必然会导致新问题chu现;其四,原先还于旧都的重要理由便是要在此对抗金虏,如今金国已灭,蒙胡也被打得不敢南窥,还于旧都已经没有当初的jin迫xing。
当赵与莒看完这篇文章时,还是骂了一句老huatou。葛洪虽是决意替他将北地大儒的怒火都接过去,但还是耍了个小手段,不曾明确提chu不再以汴梁为都城,而是聪明地说汴梁暂时还不ju备作为大宋都城的条件。
至于何时汴梁才ju备作为大宋都城的条件,那自然是由朝廷说了算的事情。
梆洪此文chu后,并未产生太大争议,虽然那些北地地儒生免不得给他寄信。骂他是投机取巧,但舆论普遍支持他的观点。他将绝大多数人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话说了chu来,如今朝廷中的官员几乎都是来自南方,谁都不愿意迁到北方去,至于北方的儒生。他们地想法虽然写成了文章。却找不着报纸发表,在全国有影响地报纸无一例外都是南方的,北方的几家报纸,其投资人也是来自南方的大商贾。
一气之下,北大的大儒集资在长安办了份报纸。名字用地是宗泽临终时所喊的“过河”二字,暗指朝廷忘了中原。这份报纸比南方保守派跑到成都办的报生命力要qiang,北方的儒生有余力者多会定阅,不过影响力chu不了潼关,便是他们声称应该还都的汴梁,这报纸都卖不chu几份来。
《京华秘闻》报此时jian决地站在朝廷一边。它不是《大宋时代周刊》这般要注意影响的报纸,骂起人来百无禁忌,直截了当地讽刺北方地这些儒生是“志大才疏,见mei女而不举,饮佳酿而呕吐,下笔洋洋数千言引经据典,chu1事碌碌无一功见行于今”虽然不带脏字,却说得酣畅淋漓。让人大觉痛快。此时《京华秘闻》也已经成了全国xing的大报,凡铁dao、汽lun所通之chu1,皆有其发售,故此南方读者见了皆是大笑,而北方读者则一半说它不厚dao,另一半则默然。
赵与莒竭力争取民心,但他一人的努力作用有限,加之北方儒生的因循保守和自利,也着实激怒了南方,故此南方报纸免不了以胜利者自居。言谈之间对北方儒林贬斥较多。双方互不相让,报纸上的口水仗暂时取代了对是否还都于临安的争论。
“这些宋人若是luan起来便好了。”
拖雷喝着热nai。将手中的报纸放下,笑着对李锐dao。
两年前的大战中,孛鲁逃回燕云,虽然未能达到占领徐州的目地,但是也带来了两大收获,一是沿途孛鲁发挥蒙胡掳掠的天赋,将所能见着的一切都带走,而完颜陈和尚因为与窝阔台的大军决战,未能及时截住孛鲁,尽然给他劫走了二十万人口与财富。
第二便是火炮了,孛鲁没有抢走金人的火炮,却自金营中劫走一批工匠,回到辽yang后,这批工匠便被派给了李锐。李锐不负拖雷之望,终于在去年造chu蒙元的第一门大炮。
只不过这大炮与金国的大炮一样,过于笨重,she1程与威力也远远比不上宋国的大炮。
“中原的那些宋人,让他们动动嘴pi子尚可,要他们真起战作luan,绝无此可能。”李锐恭敬地答dao。
拖雷叹息了一声,才是两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