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七七章盛子瑾(2/3)

淮属地区的淮县成立了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九任参谋长,谢冰岩任秘书长,宋振鼎任政治主任,张一平任副官长的“淮抗日义勇队”,涟县成立了李成为队长、陈亚昌为副官、林士钧为参谋的“涟县抗日义勇队”,淮安成立了民众自卫队。

刘一民心里明白,淮属地区的地方武装,现在还于地方游击队的准。要想真正形成战斗力,必须得集中整训。包括苏北支队和东沭独立团,也必须有一个集中整训的过程,否则战斗力就不可能上去。想想吧,王绪五和周法乾诱杀了汤曙红,东沭独立团竟然拿这两个家伙没办法,还不得不转移。这要是搁在教导师主力上,恐怕本不用自己心,也不用王老虎的特战一中队手,早就把王绪五的沭县常备大队给消灭了。原因就在于东沭独立团的战斗力不行。

在抵达西安之前,刘一民扩大队的士兵来源都是中央军、桂军、湘军、川军正规军的俘虏,那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新兵一个没有。也就是说,替红军训练士兵,保证了红军战士的战术素质基础。

现在教导师控制了山东的绝大分地盘,以山东的兵源,刘一民如果不走兵路线的话,不要说五十万,就是拉起百万大军都不足为奇。问题是队的战斗力与人数不一定成正比,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和战场磨练的队,不叫主力队,充其量就是新兵团。

北上抗日后,教导师队不断扩大,但有一,新参军的战士都经过了编练司令的新兵训练,包括那些原来就是士兵的战士。象教八旅,就是一的太原会战后各散兵。

勤取缔了“苏北抗日同盟会”,但是这些老员在挫折面前没有灰心,一方面积极主动找党,另一方面着手发展武装。等到八路军施展牵战术南下苏北,淮海地区的老党员们和山东局接上了关系,在苏北支队的指导下,开始大力发展地方武装。

“盛瑾?他来什么?”

此时,八路军南下队在皖东北和苏北展开,形势大好,正是成立地方政权、整编地方武装的大好时机。

队加上收正规军俘虏和整编散兵以及游杂武装,再加上以诉苦活动为代表的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是八路军教导师一直保持大战斗力的秘诀。

八路军苏北支队为了统一指挥和队正规化,把海属地区东海、云、沭境内我党组建的抗日游击队整编为东沭独立团,汤曙红任团长,张克辛任副团长,周瑞迎任政委,陈飞任政治主任。淮属地区由于距离苏北支队活动地区较远,暂时没有整编。

自从在新圩参加红军以来,刘一民已经算得上经百战了。这些年的征战经历,让他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的作战指挥彻底结合了起来。不说别的,单是整编队这一项,刘一民就很有心得会。

从红十八团到今天的教导师,刘一民之所以规模能够不断扩大,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有骨基础。这个骨队,除了在湘江边整编的红十八团队外,就是中央红军几次派往红十八团、中央警卫师、红七军团的老红军队。没有这些老红军,就不可能支撑起教导师这么庞大的队伍。

**风见刘一民眉扬的老,就报告说盛瑾只说是

其实,历史上我军的发展历程也是这样,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最本的就是有经过长征和三年游击战争锻炼的红军

一想起队战斗力,刘一民就想起可不光是有一个师被日军一个大队撵的跑的情况,象皖东北、苏北有这么多的游击武装,要不是有八路军主力在,就算是把这些武装集中起来,组织成正规军,暂时情况下,恐怕也对付不了日军一个大队。记得历史上张萍在皖东北组建武装,后来发展成新四军九旅,那是经过多少血与火的磨练,才淬炼一支主力队的。

刘一民正在思考的时候,**风报告说江上青同志陪着盛瑾来了。

海属地区的沭云、东海一带,则有钱序烈、王展、钱天素等人发起组织“沭县民族解放先锋队”,汤曙红组织的“民众抗日自卫队”,孙良浩、吴书领导的“滨海大队”,王世林领导的“沭河大队”,曹通之、宋耀南领导的“东海大队”,肖松甫、陈云龙领导的“沭大队”

历史上,这个时候苏皖区党委已经将淮、涟两县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自卫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支队第八团,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张芳九任参谋长,李成任政治主任,兴泰任政治副主任,陈亚昌、林士钧任副官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