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光:“近三十年来,宋国拿走了夏国大片的土地,这是我党项祖先辛苦创下的基业,不忍就此丢弃,还请贵方考量。”
二、双方互不赔偿,但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对遭受战争灾害的民众予以抚恤,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李荣光:“恐怕有些事情还是比较棘手。”
接下来,双方继续换意见。初期的谈判自然无法达成一致,经过几
谈,双方都作
了一些让步,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大意如下:
刘通:“唐末以来,藩镇割据,诸侯混战,人民受其苦,我朝要将权力收归中央,那也是因时之举,将来或许能找到比较妥善的一统之策。”
李荣光:“若有所得,能赐告否?”
以上动议对于宋国并无不利,对于西夏也算面。原历史当中,宋夏二国大打
手,闹个两败俱伤。损失惨重之余,宋军才在甘陕宁一带站稳脚跟,而西夏被打痛打残之后还是认输求和,只不过这
虚假的和平极其短暂,也就区区几年而已。
三、恢复官方关系,西夏仍向宋国称臣纳贡,促民间
和贸易往来。
刘通:“那是一定。”
上述协议的意义在于,双方都留住了元气,把彼此的重心转向了发展生产,军事竞赛变成了经济竞赛,这无疑是个大的胜利,是个双赢的结果。此外,对于将来可能采取的特殊形式的统一
行了摸索,对以后改
工作和完善制度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李荣光:“我党项族人对中原朝廷素来敬仰,可赵家却要赶我嵬名氏,因此只有自谋路。”
一、二国的边界以目前的实际控制线为准,双方纵错之
,互换辖地,以利于勘测划界和
理。宋军撤
分
通不便、供给困难之
,但夏军也不得
驻防;该地只设地方治安力量,以汉人为主
行
理,羌人多的地方,
收一些羌人参与
理。
刘通:“咱们坦诚布公,毋需讳言。”
块。”
李荣光:“若是真有那么一天,那将少去多少杀伐。”
刘通:“尚在思考,远未成熟。”
刘通:“三大问题不是一时三刻就能理清楚,但咱们的目光要多向前看,少向后看。第一个问题是重心,第二个问题居于从属地位,第三个问题容易解决。往事已成追忆,还需着
于未来。”
刘通:“西夏之地,本是我朝辖下的领土,王爷的先祖自立为王,在封地之外又夺走了其他地盘,这可说不通呵。”
李荣光:“刘大人有所见乎?”
李荣光:“一是边界问题,二是战争损失问题,三是往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不容易解决。”
李荣光:“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所在之又哪有先打下烙印的呢?”
刘通:“有了这个共识,和谈的大门已经打开,事情等于解决了一半。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事务就好谈了。”
刘通:“这样的一天令人憧憬,还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共同努力。”
刘通:“树有,
有源,王爷的先祖拓
氏由我大唐皇帝赐予国姓,得以封封,而今西夏习汉俗,识汉字,汉民与羌族人
相
合,王爷以为能脱得了这个烙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