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一张小纸条,他回到家中仔细一看,见写着:以数十万官吏军民劝进!华歆心中佩服,第一次是百官劝进,第二次是反对派劝进,第三次是全体劝进,看来曹操不当这个皇帝都不行了!
他又去找曹仁、夏侯惇、曹丕三个家伙,他们正垂头丧气地打点行装,准备回防区,却见华歆昂然而来,全不见半点颓废,三人心中佩服华歆果忠臣也,华歆道:“近日思量,吾又得一策,与大家商谈!”遂将计策说出,曹仁、夏侯惇、曹丕大喜,利欲熏心下,依计行事,着人去邺城见曹操,假托前线有紧急军务,请曹操移驾!方便商量。
时已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五月初,曹操心忖也是时候了,大家该开打了,于是在接到许都通知后,从邺城启驾回许都,曹丕等人计算着日子,待曹操近到许都郊外,着侍中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人去通知曹操,曰天子正在繁阳行猎,请他前去相见。
由于派去之人是曹操心腹,曹操全无疑惑,遂摆驾至繁阳,只见空旷地方处人山人海,当中三层高坛,曹操吃惊道:“此为何意?”王粲、杜袭、卫凯、和洽曰:“天子在其上也!”延请曹操上前,夏侯惇接着,低声禀道:“天子欲行禅让之礼,让国给魏王!”
曹操失惊跌足道:“汝欲陷孤于不义中也!”方欲退缩,夏侯惇上前,扶曹操上坛(也只有惇才敢这样做了!)群臣一拥而上,不由曹操不从,身不由已,到得高坛顶层与汉天子相见!
献帝见着曹操,两眼泪汪汪(被曹仁、夏侯惇、曹丕教训得惨啊),亲捧玉玺奉曹操道:“朕自知德薄,不足以君天下,自古以来,为臣子者未有如魏王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德泽四海,故朕效尧、舜之道,以国相托,望魏王不吝领受!”
天子一副委屈的小媳妇样,曹操感慨万千!(注1)正要推辞,夏侯惇在他耳边道:“兄若不为帝,恐失天下之心也!”曹操转目四顾,只见台下集大小官僚四百余员,御林虎贲禁军及百姓三十余万,齐声呼喊:“魏王应受汉禅,魏王应受汉禅!”万众归心,声如海啸!
形势发展至此,已由不得曹操不从了!他轻叹一声,接过了献帝献上来的玉玺!
台上台下全体官吏军民全部跪下,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早有礼官读册,告之于山川社稷、列祖列宗、五湖四海,天下臣民,曰汉献帝行禅让之事,读册已毕,魏王曹操即受八般大礼,登了帝位。钟繇引大小官僚朝于坛下。改元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操即传旨,大赦天下。谥父曹蒿为太祖宣皇帝,降旨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即日便行。献帝含泪拜谢,上马而去。坛下军民人等见之,伤感不已。操谓群臣曰:“舜、禹之事,朕知之矣!”群臣皆呼万岁。后人观此受禅坛,有诗叹曰:“两汉经营事颇难,一朝失却旧江山。黄初既学唐虞事,从此三国鼎立起。”
曹操答谢天地后,受群臣朝贺。知华歆之功,乃封华歆为司徒,钟繇为司空;大小官僚,一一升赏。结果魏国上下,士气稍复,都尽心尽力,以待过得几年艰苦时期,再大举反攻!
至此,江南的敲山震虎之计大成!借曹操方面疑惧之心,靠内奸华歆推动(注2),无所不用其极,用曹操之手废了汉天子!时为建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东汉遂亡!(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