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媚,眉如墨画,腮似桃红,口如朱丹,一双丹凤眼,风情万种,不住抿嘴娇笑,且望海天频递秋波,似有无限情义。
海天看了多时,不知是谁,心中纳闷。正寻思,却见那妇人向门内而去,丢下鲜花一枝。海天过去将花拾于手中,鼻上一嗅,香气扑人,令人心沁,令人沉醉。
海天兀自于那处呆立多时,方才转身回家,一路行走之间,鼻闻其花,心思其人。
他边走边思,不觉走至余媒婆家中,正当用饭之际。余媒婆一见海天,便笑嘻嘻道:“官人轻易不来,屋里请坐。”
随后斟茶,海天不觉微微一笑,似有话要说。
余媒婆便问道:“官人有何事体?”
海天遂将在那街巷路遇妇人一事,叙诉一遍,道:“特来托你打听打听,速速就去,不可迟延。”
余媒婆说:“这个不难,老身自然会办。”
海天说道:“且听妈妈信罢!”
说罢,转身而去。
余媒婆送走海天,随熄厨炬,出门而去,穿街越巷,不多时,来到那家门首。外面空无一人,随即进去,来到上房。见一老妈妈,约有六十岁,在上首坐着,旁边有一年幼妇人约有二十来岁,陪着说话。
余媒婆进去,道个万福,一旁坐下。老妈妈便问余媒婆道:“余妈来至我家,有何事儿?”
余媒婆道:“闻听贵家有位姑娘,生得标致,特来提媒。”
老妈妈道:“有位姑娘才死不久,如今就落了我婆媳二人了!”
余媒婆便问:“你家大爷作何营生?”
老妈妈道:“我儿到南方经商,五年有余,至今杳无信息,令人好不纳闷,不知现在身寄何处?”
说着说着,泪珠下垂,哭将起来。
余媒婆道:“老太太不必伤心,想那大爷生意兴隆,不得脱身,待其安置妥当,自然回来。老太太暂且宽心,不必过于悲伤。”
老太太听她言之有理,遂止住哭泣,道:“妈妈,你甚会说话,我现在已放心许多,不要走了,与我说会子话,解解闷,用过午饭。再走不迟。”
余媒婆正不知如何借口留下,此时心中暗喜,嘴里却道:“改日叨扰罢,今日不得闲。”
说罢,转身便走。老太太再三恳留,余媒婆顺水推舟,留了下来,遂坐于一旁,又与老太太说了会子闲话。
及至晚间,刚刚端上饭来,忽然风雨骤至,登时倾盆大雨一泄而下,沟满路漫,遍地水流。余媒婆不得回家,只有住下。
及至天晚,点上灯盏,老太太安歇去了,余媒婆遂与少妇人细谈起来。
说话之间,余媒婆心生一计:“他家小姑死去,事情固然无成,我看这小娘子,颇有几分姿色,也是海天的对手,只不知小娘子肯与不肯?待我先用话试她一试。”
注意已定,才待开言,那少妇人说:“天不早了,咱们睡罢!”
余媒婆假意道:“我最怕独眠,独自一人躺在被窝中,冷冷清清,翻过来,转过去,睡也睡不着。”
那妇人道:“确是如此,独自一人实在难以入眠。”
余媒婆一听大喜,又骗她道:“大娘子你不知法。我那年轻时,乍没了丈夫,曾几夜睡不着,后来我买了个妙物,想到丈夫之时,拿出来用用,也还如意,便睡着了。”
那少妇听得此言,脸上红了一阵,说道:“那样东西,我们如何能买!”
余媒婆道:“大娘子若不嫌弃,待我与你买一个来。”
那妇人听了大喜,便道:“你就与奴代买一个,但不知得多少银两?”
余媒婆说:“这样东西,不得一样,有长有短,有大有小,不知小娘子用那一等?”
妇人听到此处,笑道:“这却叫我没法说了。”
余媒婆说:“怎的没法?我将那卖儿叫到家来,小娘子试着买,也买个如意。”
妇人道:“这样也好,只有些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