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乐人心也。人心即君人心也。乐音善恶由君上心之所好,故云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正义】:情,君之情也。中犹心也。心既
而动,故形见于声也。声成文谓之音。【正义】:谓之音,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并谓之音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正义】:乐音洛。言平理之世,其乐音安静而
乐也。正政同也。
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集解】:徐广曰:“一作‘烦’。”【正义】:
世之音,民心怨怒,乐声亦怨,由其正乖僻故。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正义思音四。亡国,谓将
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亡国之时,民之心哀思,其乐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声音之
,与正通矣。【集解】:郑玄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正义】:正和则声音安乐,正乖则声音怨怒,是声音之
与正通矣。
为君,【集解】:王肃曰:“居中总四方。”【索隐】:居中总四方,
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重而尊,故为君。【正义】:
属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为臣,【集解】:王肃曰:“秋义断。”【索隐】:商是金,金为决断,臣事也。弦用七十二丝,次
,如臣次君也。角为民,【集解】:王肃曰:“
并生,各以区别,民之象也。”【索隐】:弦用六十四丝,声居
羽之中,比君为劣,比
为优,故云清浊中,人之象也。【正义】: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徵为事,【集解】:王肃曰:“夏
盛,故事多。”【索隐】:徵属夏,夏时生长,万
皆成形
,事亦有
,故
事。弦用五十四丝。【正义】:徵属火,以其徵清,事之象也。羽为
。【集解】:王肃曰:“冬
聚。”【索隐】:羽为
,最清,
之象。王肃云“冬
聚,故为
,弦用四十八丝”五者不
,则无怗懘之音矣。【集解】:郑玄曰:“怗懘,弊败不和之貌也。”【索隐】:苫滞。又本作“怗懘”【正义】:懘,败也。君、臣、民、事、
五者各得其用,不相坏
,则五音之响无獘败也。
则荒,其君骄;【集解】:郑玄曰:“荒犹散。”【正义】:
,则其声放散,由其君骄溢故也。商
则搥,其臣坏;【集解】:徐广曰:“搥,今礼作‘陂’也。”【索隐】:搥,邹音都回反。徐广曰“今礼作‘陂’”音诐也。【正义】:商音
,其声欹邪不正,由其臣不理于官,坏故也。角
则忧,其民怨;【正义】:角音
,其声忧愁,由政
民怨故也。徵
则哀,其事勤;【正义】:徵音
,其声哀苦,由繇役不休,其民事勤劳也。羽
则危,其财匮。【正义】:羽音
,其声倾危,由君赋重,其民贫乏故也。五者皆
,迭相陵,谓之慢。【正义】:迭,互也。陵,越也。五声并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谓之为慢也。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集解】:郑玄曰:“君、臣、民、事、
也,其
,则其音应而
也。”【索隐】:无日犹言无复一日也。以言君臣陵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朝夕可待,无复一日也。郑卫之音,
世之音也,比于慢矣。【集解】:郑玄曰:“比犹同。”【正义】:郑音好滥
志,卫音促速烦志,并是
世音,虽
而未灭亡,故比慢也。比,必以反。桑间濮上之音,【集解】:郑玄曰:“濮
之上,地有桑间,在濮
南。”【正义】:昔殷纣使师延作长夜靡靡之乐,以致亡国。武王伐纣,此乐师师延将乐
投濮
而死。后晋国乐师师涓夜过此
,闻
中作此乐,因听而写之。既得还国,为晋平公奏之。师旷抚之曰:“此亡国之音也,得此必于桑间濮上乎?纣之所由亡也。”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
,诬上行私而不可止。【正义】:若用此濮上之音,其政必离散而民人
徙逃亡,缘臣诬上,各行私情,国即灭亡而不可禁止也。
人生而静,天之也;【正义】:此第三段第二重也。人初生未有情
,其至静禀于自然,是天之
也。
于
而动,
之颂也。【集解】:徐广曰:“颂音容。今礼作‘
’。”【正义】:其心虽静,
于外情,因
而动,是
之贪
也。
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集解】:王肃曰:“事至,能以智知之,然后情之好恶见。”【正义】:上“知”音智。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集解】:王肃曰:“内无定节,智为
所诱于外,情从之动,而失其天
。”【正义】:言好恶不自节量于心,唯知情
诱之于外,不能反还己躬之善,则天
灭绝矣。夫
之
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
至而人化
也。【集解】:郑玄曰:“随
变化。”【正义】:夫
不一,故言无穷也。若人心嗜
无度,随好恶不能节之,则与之而化,故云人化
。人化
也者,灭天理而穷人
者也。【集解】:郑玄曰:“言无所不为。”【正义】:心随
化,则灭天
而恣人心之
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
佚作
之事。是故彊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
之
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集解】:郑玄曰:“为作法度以遏其
也。”王肃曰:“以人为之节,言得其中也。”衰麻哭泣,【正义】:此以下并是陈礼节人之事也。制五服哭泣,所以纪丧事之节,而不使背死忘生也。事死者难,故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正义】:此乐本章第三段也。前第一段明人心乐,第二段明乐
人心,此段圣人制正乐以应之。此段自有二重:自“凡音”至“反人
”为一重,卻应第二段乐
人心也;又自“人生而静”至“王
备矣”为一重,卻应第一段人心
乐也。乐者,通于
理者也。【集解】:郑玄曰:“
犹类也。理,分也。”【正义】:音初生自君心,形而成乐,乐成则能通于百姓,使各尽其类分,故曰通
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
为能知乐。【集解】:郑玄曰:“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
商之变。八音并作,克谐,曰乐。”是故审声以知音,【正义】:声为音本,若
知音,常须审定其声,然后音可知。审音以知乐,【正义】:音为乐本,前审定其音,然后可知乐也。审乐以知政,【正义】:乐为政本,前审定其乐,然后政可知也。而治
备矣。【正义】:前审定其本,后识其末,则为治之
乃可备也。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集解】:郑玄曰:“几,近也。”【正义】:礼谓治国之礼,包万事。万事备
,始是礼极。今知乐者但正君、臣、民、事、
五者之情,于礼未极,故云几于礼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集解】:郑玄曰:“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
之礼。”【正义】:若听乐而知礼,则是礼乐皆得;二者备
,则是有德之君也。又言有德之人是能得礼乐之情,故云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集解】:郑玄曰:“隆犹盛也。极犹穷也。”【正义】:大乐之盛,本在移风易俗,非穷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故论语“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
飨之礼,非极味也。【正义】:
音嗣。
享谓宗庙祭也。大礼之盛,本在安上治民,非崇玉帛至味,故云非极味也。故论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是也。清庙之瑟,【集解】:郑玄曰:“清庙谓作乐歌清庙。”王肃曰:“于清庙中所鼓之瑟。”硃弦而疏越,【集解】:郑玄曰:“越,瑟底孔,画疏之使声迟。”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集解】:郑玄曰:“遗犹馀也。”王肃曰:“未尽音之极。”【正义】:倡音唱。一唱谓一人始唱歌,三叹谓三人赞叹也。乐歌此先王之
,不极音声,故但以熟弦广孔,少唱寡和。此音有德,传于无穷,是有馀音不巳。一云所重在德,本不在音,是有遗馀音,念之不忘也。大飨之礼,【正义】:大享即
享也。变“
”言“大”崇其名故也。不尚重味,故
言大也。此言礼盛不至味之事。尚玄酒【正义】:祫祭之礼,则列玄尊在上,五齐在下也。而俎腥鱼,正义凡俎有肴生腊,腥鱼者,生鱼也,俎虽有三牲而兼载生鱼也。大羹不和,【正义】:和,胡卧反。大羹,
也。祫祭有
为羹,无盐菜之芼和也。有遗味者矣。【正义】:遗亦馀也。此质素之
。礼,人主诚设之
不极滋味,故尚明
而腥鱼。此礼可重,
芳竹帛,传之无已,有馀味。一云礼本在德,不在甘味,故用
鱼而遗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
腹耳目之
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
之正也。【集解】:郑玄曰:“教之使知好恶。”【正义】:好,火到反。恶,一故反。平,均也。言先王制礼作乐,本是教训浇民,平于好恶之理,故去恶归善,不为
腹耳目之
,令反归人之正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