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钟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则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后凿破其鼓,遂不复鸣。(《歙州图经》)
怪山
补阙熊皎云。庐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云是夏禹治之时,泊船之所。凿石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则知大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
《玉堂闲话》)
麦积山
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云:山上有台,方广数丈,有自然霞,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声,即山都木客,为其舞唱。(
《十
记》)
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州。其路则
溪峭岩,扪
汉乾祐中,翰林学士王仁裕云,兴元有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薜萝松桧,景象尤奇。上有唐公昉饮李八百仙酒,全家宅之迹。其宅基三亩许,陷为坑,此盖连地而上升也。仁裕辛巳岁,于斯为节度判官,尝以片板题诗于观曰:“霞衣
举醉陶陶(公昉一家饮八百洗疮,一家酒醉而上升),不觉全家住绛霄。
宅只知
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
华凉叶锁金飙。”旧说云,斗山一
,西去二千里,通于青城大面山,又与严真观井相通。仁裕癸未年
蜀,因谒严真观,见斗山诗碑在焉。诘其
,云,不知所来,说者无不惊奇之。(
《玉堂闲话》)
斗山观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其半。崛起一石块,
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
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阁之下,石(“石”原作“加”据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
楼,七佛阁,(“阁”原作“用”,据明抄本改)金蹄银角犊儿。由西阁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
,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若”原作“古”,据明抄本改)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
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
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
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于今三十九载矣。(
《玉堂闲话》)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门。永安六年,自然开,玄朗如门,
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
《十
记》)
嵩梁山
鸣铙山
鸣铙山,萧开《建安记》云:“一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象辂,大将军乘。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古老传,天
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
《建州国经》)
大竹路
的山
黎州圣钟山,古老传此山有钟,闻其声而形不见。南诏犯境,钟则预鸣。唐天宝、大和、咸通、乾符之载,群蛮来寇,皆有征也。昔有名僧讲《大乘经论》,钟亦震焉。乾宁中,刺史张惠安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惠维讲《妙法莲经》一遍,此钟频鸣,如人扣击,知向所传者不谬矣。(
《黎州图经》)
上霄峰
赣台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的山,远望的的,有如
侯,故曰
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
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
的白,米斛一百;
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
的石
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
堂。
东
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
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
立。”(
《洽闻记》)
石鼓山
会稽山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
《广古今五行记》)
,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草。(
《酉
杂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