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菌
蔓金苔
竹。江淮有竹
,如弹
,味如白
(“
下”原有“竹皆”二字,据明抄本、陈校本删)。代(“代”原作“向”,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北又有大树
,如杯棬。呼为胡猕
。卢山有石耳,
。(
《酉
杂俎》)
地钱,叶圆细,有蔓,多生溪涧边。一曰积雪草,亦曰连钱草。(
《酉
杂俎》)
毒菌
《广雅》:“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广志》谓之兰香。生于久屋之瓦。魏明帝好之,命长安西载其瓦(“魏
地钱
慈恩寺唐三藏院后檐楷,开成末,有苔状如古苣,布于砖上,如蓝绿,轻
可
。谈论僧义林,大和初,改葬基法师,初开冢,香气袭人。侧卧砖台上,形如生。砖上苔厚二寸余,作金
,气如爇檀。(
《酉
杂俎》)
张乘言,南中底有草,如石发。每月三四日始生,至八九已后可采。及月尽,悉烂。似随月盛衰也。(
《酉
杂俎》)
,且曰:“吾弃声利,隐田野间,绝粒
气,冀得长生。今亦衰瘠如是,岂我之心哉?”即还居邺下,学商人逐什一之利。凡数年,资用大饶,为富家。后因治园屋,发地得
,状类人手,
而且
,
微红。逸人得之惊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
其下,固不祥也。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
之,或可以免。”于是烹而
,味甚
,
且尽。自是逸人听视明,力愈壮,貌愈少。发之秃者,尽黰然而长矣;齿之堕者,亦骈然而生矣。逸人默自奇异,不敢告于人。后有
士至邺下,逢逸人。惊曰:“先生尝得饵仙药乎?何神气清晤如是?”
士因诊其脉。久之又曰:“先生尝
灵芝矣。夫灵芝状类人手,
而且
,
微红者是也。”逸人悟其事,以告。
士贺曰:“先生之寿,可与
鹤齐矣。然不宜居尘俗间,当退休山林,弃人事,神仙可致。”逸人喜而从其语,遂去。竟不知所在。(
《宣室志》)
如苣苔
宋州莆田县破岗山,唐武宗二年,石上生菌,大如合篑,
及盖黄白
。其下浅红。尽为过僧所
。云:
倍诸菌。(
《酉
杂俎》)
竹
江夏汉县
毒菌,号茹闾。非茅搜也。每岁供
。县司常令人于田野间候之,苟有此菌,即立表示人,不敢从下风而过,避其气也。采之日,以竹竿芟倒,遽舍竿于地,毒气
竹。一时爆裂。直候毒歇,仍以榉柳
蒙手以取,用毡包之,亦榉柳
重裹。县宰封印在而
。其赍致役夫,倍给其直,为其
路多为毒薰,以致
痛也。张康随侍其父宰汉
,备言之。人有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鱼椹
服之,即愈。僧光远说也。(
《北梦琐言》)
石发
苔
石菌
晋梨国献蔓金苔。如金,若萤火之聚,大如
卵。投之
中,蔓延波澜之上,光
照日,皆如火生
上也。乃于
中穿池,广百步,时时观此苔,以乐
人。
人有幸者,则以金苔赐之。以置漆碗中,照耀满室,名曰夜明苔。著衣襟则如火光矣。帝虑外人得之,炫惑百姓,诏使除苔
池。及皇家丧
,犹有此
。皆
胡中。(
王
年《拾遗记》)
苔钱亦谓之泽葵,又名董钱草,亦呼为宣癣,南人呼为垢草。(《述异记》)
瓦松
唐开成元年,段成式修行里思第书斋前,有枯紫荆数株蠹折,因伐之,余尺许。至三年秋,枯
上生一菌,大如斗,下布五足,
黄白两
,绿垂裙,如鹅鞴,
尺余。至冬(“冬”原作“午”,据陈校本改),
变黑而死。焚之,气如茅香。成式尝置香炉于枿台上念经,问僧。以为善徵。后览诸志怪:南齐吴郡褚思庄,素奉释氏。眠于梁下,短
是柟木,去地四尺余,有节。大明中,忽有一
如芝,生于节上,黄
鲜明,渐渐长。数日,遂成千佛状。面目指爪及光相衣服,莫不宛
,如金鐷隐起(“隐起”原作“起隐”,据陈校本改),
之殊
。尝以
末落,落时佛形如故,但
褐耳。至落时,其家贮之箱中。积五年,思庄不复住其下,亦无他显盛。阖门寿老:思庄父终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壮年。(
《酉
杂俎》)
苔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