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不发给任命状,都不知道马什么任命他,背离了王言诏告臣子的本意。
请求全部赐给任命状”
从此所有官员都赐给任命状,是从刘岳开始的。
宰相冯道世代农家,外貌质朴粗野,朝中士人大多笑他鄙陋。
冯道黎明进朝,兵部侍郎任赞和刘岳在他后面,冯道定路经常回头看,任赞问刘岳说:“冯道为什么回头看?”刘岳说:“丢了《兔园册》而已。”《兔园册》,是乡间学校鄙俚儒生教田夫牧童读的书,因此刘岳拿来讥诮冯道。
冯道听说后大怒,调任刘岳为秘书监。
后来李愚任宰相,升任刘岳为太常卿。
当初,郑余庆曾采纳唐代士人百姓的吉凶书疏格式,夹杂当时家人的礼仪,着《书仪》两卷。
唐明宗见其中有为父母守丧没有满期而召任职务、为死去的男女举行婚礼的制度,叹息说:“儒生是用来鼓励孝悌而敦厚风俗的,而且没有战事,为父母守丧没有满期就召任职务行吗?结婚是吉祥的礼仪,用在死者身上行吗?”于是下诏书让刘岳挑选精通古今典章制度的博学之士,共同删定《书仪》。
刘岳和太常博士段颐、田敏等人增删这本书,而内容粗俗鄙俚,都是当时的家人女子传闻习见,往往失去本来面目,但也不时有古代礼制的遗风。
后来亡失了,更加不能考究它们的始末,其中的婚礼迎亲,有女子坐在丈夫马鞍上同打一个发髻的说法,尤其荒诞不经。
公卿士大夫家,往往沿用这种礼仪。
时间长了,又更加以讹传讹、错误可笑,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刘岳死在任上,享年五十六岁,赠吏部尚书。
儿子叫刘温叟。
唉,人们喜好讲究礼仪已到极点了!在上的人不用礼仪来给人们怍示范,使得人们不能见到礼仪的本来面目,而传布民间习俗中错讹的礼仪,还忠谨恳切地推行它。
五代干戈动乱,没有时间致力于礼仪已经很久了。
唐明宗是个武君,出身于夷狄,又不懂文字,却能有意使百姓懂得礼仪。
而刘岳等人都是当时的儒生,结果无所阐明,只是沿袭那本书加以增删罢了。
但后代士人百姓的吉凶礼仪,都拿刘岳增删的书作标准,而在流传中又遗失十分之三四,能感叹得完吗!马缟,不知道他的家世。
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又考中宏词科。
奉事梁朝任太常少卿,以通晓礼仪著称于世。
唐庄宗时,多次升迁任中书舍人、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
唐明宗登位,继承唐太祖、唐庄宗却不建亲庙。
马缟说:“漠代诸侯王继承皇位的人,必定另建亲庙,漠光武皇帝在南阳建了四所亲庙,请依照汉的旧例,建亲庙表示孝道进行祭祀。”唐明宗把他的意见下发,礼部尚书萧顷等人请求采纳马缟的建议。
宰相郑珏等人拟议拿汉桓帝、汉灵帝作比照,认为汉灵帝尊奉他的祖父解渎亭侯刘淑为孝元皇,父亲刘苌为孝仁皇,请求下令让有关部门审定谧号,四代祖父都称皇,依照汉的旧例修建园陵。
事情下达给太常,博士王丕议论说汉桓帝尊奉他的祖父为孝穆皇帝,父亲为孝崇皇帝。
马缟认为孝穆、孝崇有“皇”而无“帝”字,只有昊的孙皓尊奉他的父亲孙和为文皇帝,不能效法。
右仆射李琪等人的意见和马缟相同。
唐明宗下韶说:“五帝的礼仪不相承袭,三王的乐制不相沿袭,只有‘皇’和‘帝’,不同时代称呼不同。
从蠃秦开始,就已兼称这两个不同的名号,我身居帝位,为亿兆民众所尊奉,怎么能德皇帝二字于微小的我,而对先世却吝惜一字?”于是命令宰相大臣召集百官到中书,各抒己见。
李琪等人请求尊奉祖庙为皇帝,曾祖、高祖为皇。
宰相郑珏综合众人意见上奏说:“礼仪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根据人情,可用可不用,有减少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