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谏议大夫。
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徵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温彦博说:“魏徵作为臣子,不能著明形迹,远避嫌疑,因而遭到无端诽谤,这是应当责备的。”太宗就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徵。魏徵进见太宗,说:“臣听说君臣应当同心,这就叫作如同一体,怎能抛弃至公,只求形迹?如果上下全都如此,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吃惊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魏徵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徵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
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臣,自身受祸被杀,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空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
接着问“:做君主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犯何过失才会暗?”魏徵说:“君主之所以明,在于多方听取意见;之所以暗,在于偏听偏信。尧、舜大开四门,眼明能视四方,耳聪能听四方,虽有共工、鱼玄,不能蒙蔽他们,好听的言词荒谬的行为,也不能将他们迷惑。秦二世身居深宫,偏信赵高,天下散乱而不得闻;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即将攻城而不得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盗贼四起而不知晓。所以说,君主如能多方听取意见,奸臣就蒙蔽不了君主,下情就能上达朝廷。”
郑仁基女儿既漂亮又有才华,皇后建议娶她进宫为充华,典册都已具办。
有人说她已定下婚约。魏徵进谏道“:陛下居于楼台,就应让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应让百姓吃饱饭;看到身边的侍妾,就应让百姓有室家。如今郑女已许配人家,陛下娶她进宫,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太宗沉痛地责备自己,立即停止册封之事。
贞观三年(629),魏徵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高昌王麴文泰将入京朝见,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派遣使者进献贡品。
太宗下诏文泰使臣厌怛纥干前去迎接。
魏徵说“:从前文泰入朝,所过地方供应物品尚且不能备齐,如今又加上各国使臣,那么沿边州县因供应不足而获罪者就会增多。他们以商贾身份来,边民可因此而得利;如做宾客来,中国就会因耗资财而贫困冷落。东汉建武年间,西域各国请求设置都护、派遣王子入侍,光武帝不答应,就是不愿为蛮夷而耗费中国。”太宗说“:对。”立即追回已经发出的诏令。
那时太宗即位已四年,一年判死刑仅十九人,几乎弃置刑法而不用,米价每斗才三钱。从前,太宗曾感叹道:“大乱之后,国家很难治理啊!”魏徵说:“乱后容易治理,就像饥者容易喂食一样。”太宗说“:古人不是说过,善人治国一百年,然后才能制服残暴,废除死刑吗?”魏徵回答说“:这不是圣哲说的。圣哲之人治天下,功效就像回声一样,周年即可,不算太难。”封德彝说“:不是这样。夏、商、周三代之后,轻薄诡诈之风日益滋长。
秦代专用刑法,汉代杂用霸道,都是想治好而不能,不是能治好而不愿。魏徵是书生,喜爱空谈,只会扰乱国家,不可听从。”魏徵说:“五帝、三王并没交换百姓而后教化,实行帝道便为帝,实行王道便为王,关键就在所推行的是什么。黄帝驱逐蚩尤,经七十次战斗才制服其害,达到无为而治。九黎危害德行,颛顼进行征讨,获胜后就治理得很好。桀作乱,汤流放了他;纣无道,武王讨伐他。汤与武王都亲身达到太平。如果人们日渐轻薄诡诈,不再返于淳朴,如今当会成为鬼魅,又怎能教训他们呢!”封德彝不能答复,但内心认为魏徵不对。太宗却完全接受而不怀疑。到这时,天下已经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