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登歌法,准《礼-效特牲》“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大》云:“清庙 之歌,悬一磬而尚拊搏。”又在汉代,独登歌者,不以丝竹
人声。近代以来,有 登歌五人,别升于上,丝竹一
,
阶前。此盖《尚书》“戛击鸣球,搏拊琴瑟 以咏,祖考来格”之义也。梁武《乐论》以为登歌者颂祖宗功业,检《礼记》乃非 元日所奏。若三朝大庆,百辟俱陈,升工籍殿,以咏祖考,君臣相对,便须涕洟
和,是谓善本,太平之乐也。”《周礼》:“奏黄钟,歌大吕,以祀天神。”郑玄 “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均,调也。故崔灵恩云:“六乐十二调,亦不独 论商、角、徵、羽也。”又云:“凡六乐者,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故知 每曲皆须五声八音错综而能成也。《御寇》云:“师文鼓琴,命
而总四声,则 庆云浮,景风翔。”唯《韩诗》云:“闻其
声,使人温厚而宽大。闻其商声,使 人方廉而好义。”及古有清角、清徵之
。此则当声为曲。今以五引为五声,迎气 所用者是也。馀曲悉用
声,不劳商、角、徵、羽。何以得知?荀勖论三调为均首 者,得正声之名,明知雅乐悉在
调。已外徵、羽、角,自为谣俗之音耳。且西凉、
兹杂伎等,曲数既多,故得隶于众调,调各别曲,至如雅乐少,须以
为本,历 十二均而作,不可分
余调,更成杂
也。
初,后周故事,悬钟磬法,七正七倍,合为十四。盖准变、变徵,凡为七声, 有正有倍,而为十四也。长孙绍远引《国语》冷州鸠云:“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自鹑及驷,七位故也。既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有七律。又引《尚书大 传》“谓之七始”,其注云:“谓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 歌声不应此者,皆去之。然据一均言也。
、商、角、徵、羽为正,变
、变徵为 和,加倍而有十四焉。又梁武帝加以浊倍,三七二十一而同为架,虽取繁会,声不 合古。又后魏时,公孙崇设钟磬正倍,参悬之。弘等并以为非,而据《周官-小胥 职》“悬钟磬,半之为堵,全之为肆”郑玄曰:“钟磬编悬之,二八十六而在一 虡。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又引《乐纬》“
为君,商为臣,君臣皆尊,各 置一副,故加十四而悬十六”又据汉成帝时,犍为
滨得石磬十六枚,此皆悬八 之义也。悬钟磬法,每虡准之,悬八用七,不取近周之法悬七也。
其奏大抵如此。帝并从之。故隋代雅乐,唯奏黄钟一,郊庙飨用一调,迎气 用五调。旧工更尽,其馀声律,皆不复通。或有能为蕤宾之
者,享祀之际肆之, 竟无觉者。
又《周官-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奏太簇, 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祇。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奏蕤 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护》,以享先妣。 奏无,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此乃周制,立二王三恪,通己为六代 之乐。至四时祭祀,则分而用之。以六乐
十二调,一代之乐,则用二调矣。隋去 六代之乐,又无四望、先妣之祭,今既与古祭法有别,乃以神祗位次分乐
焉。奏 黄钟,歌大吕,以祀圆丘。黄钟所以宣六气也,耀魄天神,最为尊极,故奏黄钟以 祀之。奏太簇,歌应钟,以祭方泽。太簇所以赞
滞,昆仑厚载之重,故奏太簇 以祀之。奏姑洗,歌南吕,以祀五郊、神州。姑洗所以涤洁百
,五郊神州,天地 之次,故奏姑洗以祀之。奏蕤宾,歌函钟,以祭宗庙。蕤宾所以安静神人,祖宗有 国之本,故奏蕤宾以祀之。奏夷则,歌小吕,以祭社稷、先农。夷则所以咏歌九谷, 贵在秋成,故奏夷则以祀之。奏无
,歌夹钟,以祭巡狩方岳。无
所以示人轨
, 观风望秩,故奏无
以祀之。同用文武二舞。其圆丘降神六变,方泽降神八变,宗 庙禘祫降神九变,皆用《昭夏》。其余祭享皆一变。又《周礼》,王
,奏《王夏》, 尸
,奏《肆夏》。叔孙通法,迎神奏《嘉至》。今亦随事立名。皇帝
,皆奏 《皇夏》。群官
,皆奏《肆夏》。
举上寿,奏《需夏》。迎、送神,奏《昭 夏》。荐献郊庙,奏《诚夏》。宴飨殿上,奏登歌。并文舞武舞,合为八曲。古有
、商、角、徵、羽五引,梁以三朝元会奏之。今改为五音,其声悉依
商,不使 差越。唯迎气于五郊,降神奏之,《月令》所谓“孟
其音角”是也。通前为十三 曲。并内
所奏《天
》、《地厚》二曲,于房中奏之,合十五曲。
弘又修皇后房内之乐,据苌、侯苞、孙毓故事,皆有钟声,而王肃之意,乃 言不可。又陈统云:“妇人无外事,而
教尚柔,柔以静为
,不宜用于钟。”弘 等采肃、统以取正焉。
祖龙潜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 《天
》,托言夫妻之义。因即取之为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职在
内,女人教习之。
又参用《仪礼》及《尚书大传》,为悬陈布之法。北方北向,应钟起西,磬 次之,黄钟次之,钟次之,大吕次之,皆东陈。一建鼓在其东,东鼓。东方西向, 太簇起北,磬次之,夹钟次之,钟次之,姑洗次之,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 南方北向,中吕起东,钟次之,蕤宾次之,磬次之,林钟次之,皆西陈。一建鼓在 其西,西鼓。西方东向,夷则起南,钟次之,南吕次之,磬次之,无
次之,皆北 陈。一建鼓在其北,西鼓。其大
,则撤北面而加钲鼓。祭天用雷鼓、雷鼗,祭地 用灵鼓、灵鼗,宗庙用路鼓、路鼗。各两设在悬内。
又准《仪礼》,悬四面设镈钟十二虡,各依辰位。又甲、丙、庚、壬位,各 设钟一虡,乙、丁、辛、癸位,各陈磬一虡。共为二十虡。其宗庙殿
郊丘社并同。 树建鼓于四隅,以象二十四气。依月为均,四箱同作,盖取
传《诗》云“四悬皆 同”之义。古者镈钟据《仪礼》击为节检,而无合曲之义。又大
有二镈,皆
击 焉,乃无成曲之理。依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声韵克谐。每镈钟、建鼓各一人。 每钟、磬簨虡各一人,歌二人,执节一人,琴、瑟、筝、筑各一人。每钟虡,竽、 笙、箫、笛、埙、篪各一人。悬内柷、敔各一人,柷在东,吾在西。二舞各八佾。 乐人皆平巾帻、绛褠衣。乐
并采《周官》,参之梁代,择用其尤善者。其簨虡皆 金五博山,饰以崇牙,树羽旒苏。其乐
应漆者,天地之神皆硃漆,宗庙及殿
则 五
漆画。晋、宋故事,箱别各有柷、敔,既同时戛之,今则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