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如此 言之,日入北方,不亦孤孑乎?又月之光微,不及日远矣。月盛之时,虽有重云蔽 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月光犹从云中而照外也。日若绕西及北者,其光故 应如月在云中之状,不得夜便大暗也。又日入则星月出焉。明知天以日月分主昼夜, 相代而照也。若日常出者,不应日亦入而星月出也。
又案河、洛之文,皆云水火者,阴阳之余气也。夫言余气,则不能生日月可知 也,顾当言日精生火者可耳。若水火是日月所生,则亦何得尽如日月之圆乎?今火 出于阳燧,阳燧圆而火不圆也。水出于方诸,方诸方而水不方也。又阳燧可以取火 于日,而无取日于火之理,此则日精之生火明矣。方诸可以取水于月,无取月于水 之道,此则月精之生水了矣。王生又云:“远故视之圆。”若审然者,月初生之时 及既亏之后,何以视之不圆乎?而日食,或上或下,从侧而起,或如钩至尽。若远 视见圆,不宜见其残缺左右所起也。此则浑天之体,信而有徵矣。
宋何承天论浑天象体曰:“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圆, 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言四方者,东曰鲿[谷,日之所出,西曰濛 汜,日之所入。《庄子》又云:‘北溟有鱼,化而为鸟,将徙于南溟。’斯亦古之 遗记,四方皆水证也。四方皆水,谓之四海。凡五行相生,水生于金。是故百川发 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 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又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三 百四分之七十五。天常西转,一日一夜,过周一度。南北二极,相去一百一十六度、 三百四分度之六十五强,即天经也。黄道袤带赤道,春分交于奎七度,秋分交于轸 十五度,冬至斗十四度半强,夏至井十六度半。从北极扶天而南五十五度强,则居 天四维之中,最高处也,即天顶也。其下则地中也。”自外与王蕃大同。王蕃《浑 天说》,具于《晋史》。
旧说浑天者,以日月星辰,不问春秋冬夏,昼夜晨昏,上下去地中皆同,无远 近。《列子》曰:“孔子东游,见两小兒斗。问其故,一小兒曰:‘我以日始出去 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小兒曰:‘我以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言初出 近者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裁如盘盖。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乎?’ 言日初出远者曰:‘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及其中时,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 远者凉乎?’”
桓谭《新论》云:“汉长水校尉平陵关子阳,以为日之去人,上方远而四傍近。 何以知之?星宿昏时出东方,其间甚疏,相离丈余。及夜半在上方,视之甚数,相 离一二尺。以准度望之,逾益明白,故知天上之远于傍也。日为天阳,火为地阳。 地阳上升,天阳下降。今置火于地,从傍与上,诊其热,远近殊不同焉。日中正在 上,覆盖人,人当天阳之冲,故热于始出时。又新从太阴中来,故复凉于其西在桑 榆间也。桓君山曰:子阳之言,岂其然乎?”
张衡《灵台》曰:“日之薄地,暗其明也。由暗视明,明无所屈,是以望之若 大。方其中,天地同明,明还自夺,故望之若小。火当夜而扬光,在昼则不明也。 月之于夜,与日同而差微。”
晋著作郎阳平束皙,字广微,以为傍方与上方等。傍视则天体存于侧,故日出 时视日大也。日无小大,而所存者有伸厌。厌而形小,伸而体大,盖其理也。又日 始出时色白者,虽大不甚,始出时色赤者,其大则甚,此终以人目之惑,无远近也。 且夫置器广庭,则函牛之鼎如釜,堂崇十仞,则八尺之人犹短,物有陵之,非形异 也。夫物有惑心,形有乱目,诚非断疑定理之主。故仰游云以观月,月常动而云不 移;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