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二十二(7/7)

,兼管文秘。

隋军临江,高赹夜坐军帐之下,对他说:“今日之战,能消灭陈国吗?请你说说看。”薛道衡回答说:“凡是评论大事的成败,先要用大理来评判。

《尚书-禹贡篇》上所记载的九州,本是为王的人的封域。

东汉之末,群雄并起,孙权兄弟于是占有吴国、楚国的地盘。

晋武帝受天命即位,不久就吞并了东吴国。

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从此天下又遭分割。

从那以来,战争不息。

坏运完了,好运就来了,这是不变的天道。

郭璞说过:‘江南偏于一隅,称王三百年后,还是会与中原统一。’现在,三百年之数已快满了。

按定数而论,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一个原因。

有德之君兴旺,无德之君灭亡,自古以来的兴亡,都是按这来的。

我大隋皇上廉恭节俭,操劳政事,陈叔宝却大兴宫殿,沉溺酒色。

陈国上下离心,人神共愤,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二个原因。

治国之本,在于信任大臣。

江南的公卿,只是充数罢了。

他们选拔小人施文庆委以重任;尚书令江总,只知作诗喝酒,本非经邦济世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他们的大将,都只有一个勇夫的效用罢了。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三个原因。

我大隋有道而又势力强大,他陈国无道而又势力弱小,我看他们的人马,不超过十万。

他们的防线,西到巫峡,东到沧海。

分兵而守吧,那么势力分开而力量弱小;聚兵而守吧,又会顾此而失彼。

这是必克江南的第四个原因。

我隋克陈,是席卷之势,请您不要疑虑。”高赹很高兴,说:“你分析成败,事理都很分明,我如今豁然明白了。

本因你有文才而指望你,没料到你的谋略也如此了不起!”回京后授他吏部侍郎。

后来因为他在吏部提拔官员,有人说他与苏威结党,任人唯亲,他被除名,流放到岭南。

晋王杨广当时在扬州,偷偷地派人劝薛道衡从扬州走,说他将上奏朝廷,把道衡留在扬州。

道衡不想在晋王府,用了汉王杨谅之计,于是从江陵到岭南去。

不久有诏书征调他还京,在内史省值班。

晋王杨广因此记恨他,但爱他的才能,还能对他讲点礼貌。

几年后,朝廷授他内史侍郎,加授上仪同三司。

薛道衡每到构思文章时,必定会一个人坐在空书斋里,靠着墙壁而卧下,听到门外有人声,他便发怒,他就是这样沉思作文。

高祖常常说:“薛道衡写的文书,我很满意。”但告诫他别迂腐。

后来,高祖夸奖他很称职,对杨素、牛弘说:“道衡老了,为国奔走,很辛苦,应该让他家的大门口有人持戟站岗。”于是提拔他当上开府,赐他上百段布帛。

道衡以无功为由而推辞,高祖说:“你在朝廷长期辛劳,国家的大事,都是你写的文书,难道这不是你的功劳?”道衡久在重要岗位,才气名声更加大了,太子诸王都争着与他交往,高赹、杨素又都推重他,名声更大,一时无人与他相比。

仁寿中(601~604),杨素执掌朝政,道衡既与杨素交好,皇上不想让道衡久管机密之事,因此让他出京任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在高祖身边很久了,一旦离别,不胜悲伤依恋,话别时哽咽起来。

高祖也很悲伤,说:“你已年老,侍奉我的确很辛苦。

我想让你休息调养一下,同时料理一下民风民俗。

今天你离去,我就像断了一臂一样。”于是送给道衡三百段缣帛、九环金带,和一套时装,十匹马,安慰并鼓励他上路。

道衡在任州官时,为政清简,官吏、百姓都感激他的恩惠。

炀帝继位后,道衡转任番州刺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