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四十八(6/7)

益于时政的,才是贤才。如果一个人有他的才能,即使是屠夫钓者奴婢虏夫这样低贱的人,圣皇也不应以其为臣而觉得有什么不光彩;如不是其才,虽然是三公的后代,也应自行坠落与皂隶没有区别。所以大才授大官,小才授小官,各得其所,才会使家国和乐。也许有人说,而今世上没有奇才,不如取士于有名望的门庭。这种说法也有不妥之处。怎么可以因为世上没有周公、邵公那样的人,朝廷便可不设置宰相了呢?我们应当比较世人当中有些长处的人,然后便先录用,那么就会不漏掉人才了。”又说:

“大凡皇帝之所以居尊以统治下属的法宝是威制,黎民所以改恶而从善的原因是法律。因为如此,所以治国治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老百姓的生命,于是可以有保障。有罪必定惩罚,罚刑一定与罪轻重相符,那么即使是鞭打之类较轻的刑罚,别人也一定不敢冒犯。有制不行,人们都怀侥幸心理,那么即使是施以杀头这样的重刑,也不足以整肃民心。皇魏自太和年间以来,没有推行因盗杀头弃市的刑罚,而国家整肃清平。由此而言,禁止奸邪在于预防纠检,而不在严厉的刑罚。而今州郡牧守,为邀当时之名,而行一切之法;台阁百官,也都以严酷为无私,以仁恕为纵容盗奸。越演越厉害,久之便成风俗。皇帝陛下起居九重皇宫之内,视人如赤子;百司分理天下繁细事务,对待下属便如仇敌。所以尧舜只一人,而桀纣成百上千。上下之间不能和平处之,都是由于这一点引起的。《尚书》说:‘与其杀害无罪的,不如宽懈刑罚。’这句话实在应该赐示百官,从而让他们爱惜百姓生命。”

又说:“过去周王被犬戎所逐,东迁河、洛之间,镐京仍然称‘宗周’,意在保存根本。光武虽称中兴,实际上是别有创新,但西京还设置京尹之职,也不废弃旧置。今天陛下隆盛光大先祖事业,迁宫中原,稽古复礼,以此为盛,岂止是周代汉朝所能比的呢,然而这也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做法。臣查《春秋》书义,有宗庙的称为都,没有宗庙的就称邑,这是不变的法典。何况北面代州是魏宗庙所在地,帝家山陵也在那里,王业底基,圣上的资本,代州是神乡福地,实在距京也很远了。而今却与郡国相同,毫无突出之处,臣私下里深为不安。愚臣认为代京也应建都畿设京尹,与前代做法一样,崇本重旧,以光万业。”

又说:“臣见洛京之制,官民以官位相从,而不依族类而居。但官位并非长久不衰,有朝荣而夕败的,沦败之后原本达官贵人就会沦落在平民之乡,原本混迹卑贱之中的庶民也许会荣耀于豪门大院。物之颠倒,或至如此。古代圣王,必定让四方之民各处其地,安居乐业而且务业志专。本业稳定老百姓则不会乱来,志专则不会流于流俗。这样就会使百姓日受本业耳濡目染,官府不用监督他们就会好好务本业的;人伦物理方面受到父兄的潜移默化,官府不用整肃,他们就会自然向礼的。仰思太祖道武皇帝创立基业,拨乱反正,日理万机,茶饭不思,仍然区别士人庶民,不让他们混杂居住,戏子匠人、屠夫沽徒,各人都有合适的位置。如果不设科律禁令,市场买卖任其自然,买卖价格贵贱不约,就会出现错乱杂居的局面。假使一个地方弹筝吹笛,缓舞长歌;另一个地方严师苦训,诵诗讲礼。发出告示,让儿童少年,随便选其所好,那么他们之中跑到歌舞场所的会有成千上万,而到学校学习的将没有一个人。这就是戏子匠人不可杂居,士人不宜异处的明确验证。所以孔夫子有‘里仁之美’的说法,孟母有三迁其居的训子之道,圣贤教训,如此之重。现在如让戏子匠人学习士人的习惯礼节,那么百年都难以学成;而让士人家的孩子仿效匠人戏子的行为举止,那很快就学会了。所以说士人集中在一起,礼教就容易兴旺;戏子匠人杂乱居住,那就会让不好的风俗难以改掉。朝廷每次选举人才,都检校其婚姻状况、为官经历,作为提拔或降职依据,工作做得是何等细密。至于打开戏子匠人的官宦之路,让他们与高官豪贵们连门接屋,这是什么策略。这是愚臣所大惑不解的。如今圣朝稽查往古,建立王法,光被天下,黎民百姓,不管迁往何地,都是皇魏地域,而分开区别戏子匠人,只在于皇上一句话,这对皇上来说有什么难的,而以此导致圣朝大美缺损就不值了。”

又说:“自从南边伪政权代代相传,窃取淮河以北,想占有我中华原有各种称呼,而且大量招纳引诱我边境之民,从而侨设中州郡县,与我魏郡县名称相重。从皇魏势力南被,他们仍不改称,从而重名郡县的数目特别众多。这导致各种书章记录的混乱,把天下弄得混乱不堪,要区别疆域物土,必须重新严格勘定名称。愚臣认为可依照地理旧名,全都重新厘定。小州合并,大的分别而置。及中部郡县,过去因户数少而合并的,如果今天人口增加了,也可分州而治。作为皇帝的人,应以天下为家,不能有什么私念。所以仓库储备,是准备应付水旱灾害,提供军队国家用度的,至于那些有功德于国家的人,应该加以恩赐。当年功臣,恩荫后代,皇上于是宠遇隆厚,赏赐不断。过去到今,这也实在太过。现在朝廷的达官贵人,所受俸禄不轻,房舍披金挂彩,仆僮妾奴厌闻稻粱鱼肉,而皇上又加优厚的赏赐,动不动数以千计。如果陛下把这些东西分赐鳏寡孤独,可受接济的人实在非常之多。如果不改变原来的做法,岂不就是周穷不比济富吗?愚臣认为如果谁事有可赏赐的,就明旨褒扬,扬其功绩赏其粟帛,以此劝人为国效力,而不可因其是近臣密戚,厚加赏赐,从而妄加减损国库储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