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初,祖垂心雅古,务正音声。时司乐上书,典章有阙,求集中秘群官议 定其事,并访吏民,有能
解古乐者,与之修广
数,甄立名品,以谐八音。诏 “可”虽经众议,于时卒无
晓声律者,乐
不能立,其事弥缺。然方乐之制及 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乐。金石羽旄之饰,为壮丽于往时矣。
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增修杂伎,造五兵、角牴、麒麟、凤皇、仙人、 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
仙车、
絙百尺、长桥、缘橦、
、五案以备百戏。大飨设之于殿
,如汉晋之旧也。太宗初,又增修之,撰合大 曲,更为钟鼓之节。
五年,文明太后、祖并为歌章,戒劝上下,皆宣之
弦。
十六年,又诏曰:“礼乐之
,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然音声之用,其致远矣,所以通
人神,移风易俗。至乃《箫韶》九奏,凤皇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有周之季,斯
崩缺,故夫
忘味于闻《韶》,正乐于返鲁。 逮汉魏之间,乐章复阙,然博采音韵,
有篇条。自魏室之兴,太祖之世尊崇古式, 旧典无坠。但
戈仍用,文教未淳,故令司乐失治定之雅音,习不典之繁曲。比太 乐奏其职司,求与中书参议。览其所请,愧
兼怀。然心丧在躬,未忍阙此。但礼 乐事大,乃为化之本,自非通博之才,莫能措意。中书监
闾
识详富,志量明允, 每间陈奏乐典,颇
音律,可令与太乐详采古今,以备兹典。其内外有堪此用者, 任其参议也。”闾历年考度,
以成立,遇迁洛不及
尽,未得施行。寻属
祖崩, 未几,闾卒。
世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得其伶人、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 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
宗、显祖无所改作。诸帝意在经营,不以声律为务,古乐音制,罕复传习, 旧工更尽,声曲多亡。
四年,公孙崇复表言:“伏惟皇魏龙跃凤举,
天光宅。世祖太武皇帝革静 荒嵎,廓宁宇内,凶丑尚繁,戎轩仍动,制礼作乐,致有阙如。
祖孝文皇帝德钟 后仁之期,
协先天之日,顾《云门》以兴言,
《箫韶》而忘味。以故中书监
闾博识明
,文思优洽,绍踪成均,实允所寄。乃命闾广程儒林,究论古乐,依据 《六经》,参诸国志,错综
,以制声律。钟石
弦,略以完
,八音声韵,事 别
举。值迁邑崧瀍,未获周密,五权五量,竟不就果。自尔迄今,率多褫落,金 石虚悬,
商未会。伏惟陛下至圣承天,纂戎鸿烈,以金石未协,诏臣缉理。谨即 广搜秬黍,选其中形,又采梁山之竹,更裁律吕,制磬造钟,依律并就。但权量差 谬,其来久矣,顷蒙付并州民王显
所献古铜权,稽之古范,考以今制,钟律准度, 与权参合。昔造犹新,始创若旧,异世同符,如合规矩。乐府先正声有《王夏》、 《肆夏》、登歌、《鹿鸣》之属六十余韵,又有《皇始》、《五行》、《勺舞》。 太祖初兴,置《皇始》之舞,复有吴夷、东夷、西戎之舞。乐府之内,
先是,闾引给事中公孙崇共考音律,景明中,崇乃上言乐事。正始元年秋,诏 曰:“太乐令公孙崇更调金石,燮理音准,其书二卷并表悉付尚书。夫礼乐之事, 有国所重,可依其请,八座已下、四门博士以上此月下旬集太乐署,考论同异,博 采古今,以成一代之典也。”十月,尚书李崇奏:“前被旨敕,以兼太乐令公孙崇 更调金石,并书表付外考试,登依旨敕以去。八月初,诣署集议。但六乐该
, 五声妙远。至如仲尼渊识,故将忘味;吴札善听,方可论辨。自斯已降,莫有详之。 今既草创,悉不穷解,虽微有诘论,略无究悉。方
商榷
滥,作范将来,宁容聊 尔一试,便垂竹帛。今请依前所召之官并博闻通学之士更申一集,考其中否,研穷 音律,辨括权衡。若可施用,别以闻请。”制“可”时亦未能考定也。
十五年冬,祖诏曰:“乐者所以动天地,
神祇,调
,通人鬼。故能关 山川之风,以播德于无外。由此言之,治用大矣。逮乎末俗陵迟,正声顿废,多好 郑卫之音以悦耳目,故使乐章散缺,伶官失守。今方厘革时弊,稽古复礼,庶令乐 正雅颂,各得其宜。今置乐官,实须任职,不得仍令滥
也。”遂简置焉。
七年秋,中书监允奏乐府歌词,陈国家王业符瑞及祖宗德
,又随时歌谣, 不准古旧,辨雅、郑也。
十一年,文明太后令曰:“先王作乐,所以和风改俗,非雅曲正声不宜
奏。 可集新旧乐章,参探音律,除去新声不典之曲,裨增钟县铿锵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