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8/10)

尺九调。漠魏以来代为相传,都是这样做的。”而《周礼》所记奏六乐,则是奏黄钟,歌大吕;奏太蔟,歌应钟,都是以律吕名称来表示歌唱和演奏的高低。列和所称用二尺、三尺为名,虽是汉魏以来沿用,但庸俗而不典雅。令太乐郎刘秀、邓昊等按律作笛,三尺二寸的笛对应无射律,如果适宜用长笛表演,主持奏乐的人就说请奏无射;二尺八寸四分四厘的笛对应黄钟律,如果适宜用短笛表演,主持奏乐的人就说请奏黄钟。这样,歌唱与演奏就都合乎经籍礼制的要求,考校古代典章,乐制也更为典雅。

《尚书》记载:“我希望听到以六律协和五声,播之于八音乐器的音乐来考察治乱。”《周榔、《国语》记载了六律六同,《礼记》又说:“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刘歆、班固撰写的《律历志》也记载了十二律,衹有京房开创了六十律。到章帝时,其生律法已绝传,蔡邕虽然追记了一些内容,但也认为当今已无人能掌握它。考察古代及当今音乐家的实践,六十律没有被音乐表演所用。现依照典籍所记,用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方法,制成十二笛图像,并在图侧加注,此外,察看图像不如考察笛的音孔,所以又重作蕤宾伏孔笛。其形制为:

黄钟之笛,正声对应黄钟律,下征对应林钟律,长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挂零。正声调指法,以黄钟为宫,姑洗为角,笛的全闭音孑发音为姑洗,所以以角音长度的四倍为黄钟笛的长度。它发的宫声居中音区为正,不属于低音区的倍声,因而称作正声。

正声调的指法: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第二孔。南吕为羽,第三孔。林钟为征,第四孔。蕤宾为变征,第五附孔。姑洗为角,闭合笛上所有按音孔所发之音。太蔟为商。笛后所开孔。商声低于角声,当在角音的下方,而角声已在音孔全闭的筒音中,所以祇能在上端确定商孔,让它比宫音高。然而宫商都是中音区的正声,其余各声为低音区的倍声;所以从宫孔以下孑位越来越向笛体下方,音也转入低音区。这一段记述笛子上下的顺序名称。下一段说律吕相生,笛的律制。正声调律法,黄钟为宫。作黄钟笛,要求宫声音孔,用姑洗律和黄钟律的长度,从笛首吹孔处往下度量,在黄钟律与姑洗律长度之和处开孔,则为宫孔。宫生征,黄钟生林钟。用林钟律之长从宫孔往下度量,满林钟律长处开孑,则为征孔。征生商,林钟生太蔟。用人蔟律长从征孔往上方度量,满太蔟律长处开孔,则是商孔。商生羽,太蔟生南吕。用南吕律长从商孔向下方度量,满南吕律长处开孔,则是羽孔。羽生角,南吕生姑洗。用姑洗律长从羽孔向上度量,满姑洗律长处开孔,则是角孑。然而它在商孔的上方,吹笛者左手已按不到了。从羽孑向下方度量,满姑洗律长处开孔,也能得到角孔,但它在商附孔之下,吹笛的人右手又顾及不上了,所以不开角孔。向下推算,再低一个八度,那就是音孔全闭的筒音所发的角音了,这是古已有之的规范。音律家这种旧的开孔办法,虽然已低了两个八度,但它们音高的框架没变,刚好适用于唱和的音乐表演,丝毫无损于曲调的表现力。<国语》称,笙箫类乐器音律便于协和规范,这个说法是适宜的,也就是说它们易于运用变通的办法解决问题。角生变宫,姑洗生应钟。上句所说当为角孔而出于商孔上方的音孔,以墨点标识,用应钟律长从这一点向下度量,满应钟律长处开孔,就是变宫孔。变宫生变征,应钟生蕤宾。用蕤宾律长从变宫孔向下方度量,满蕤宾律长处开孔,则是变征孔。十二笛的制作,各笛分别以它的宫音为主,相生的办法或低八度或高八度,以其易于变通为准,道理是一样的。

下征调指法:林钟为宫,本来是正声黄钟宫音阶的征音。征声高,在宫声上方,由于笛孔上的变通办法,取其下方低八度的征声,所以称下征。下征声代替了宫声的地位,正是《记》所说的“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然而正声调音区高,下征调音区低。南吕为商,第三子乙。本是正声调黄钟为宫音阶的羽声,现为下征音阶的商声。应钟为角,第二孔。本是正声调黄钟为宫音阶的变宫,现为下征调的角声。黄钟为变征,下征调,林钟为宫,大吕应为变征,而黄钟笛原本没有大吕的音位,所以用黄钟音孔代替变征。其演奏方法是,发变征声时,将黄钟、太蔟、应钟三孔一起打开。黄钟应低而太蔟应高,大吕在二律之间,三孔都打开,而稍微快速半按黄钟孔(宫孔),就能得到变征声大吕的音高。其他各笛下征调求变征声的方法,都是这样。太蔟为征,笛后出孔。本正声调的商声,现在是下征调的征声。姑洗为羽,笛孔全闭的筒音。本是正声调的角声,现在是下征调的羽声。蕤宾为变宫。附孔。本是正声调的变征,现在是下征调的变宫了。然而在正声调,音孔在下方,音区也低;在下征调,音孔则向上,音区也高了。

清角之调指法:以姑洗为宫,就是笛孔全闭的筒音。在正声调是角音,在下微调是羽音。在清角之调则是宫音,用超吹的方法让它高八度,所以称清角。衹是用于小诗和谣俗之曲的音乐,不合乎雅乐的用乐规范。蕤宾为商,音高准确。林钟为角,音高不准。南昌为变征,音高不准确。应钟为征,音高准确。黄钟为羽,音高不准确。太蔟为变宫。音高不准确。清角之调,衹有宫、商、征舆律相应,音高准确,其余四声音高都偏低,一律用超吹办法让该音升高,所应律各音高均有变化,道理都一样。

大凡确定笛体的长度以该笛的角声所应律律长为参照,较长的笛全长相当于它的角律律长的八倍,蕤宾笛、林钟笛就是这样。较短之笛的长度,相当各自角律律长的四倍。其余十律所应笛都取各自角律的四倍。笛管的容积,是其角律容积的十/<倍。短笛竹管以容受其每律八倍的黍粒为宜。如果笛制长短大小舆此不合,则其他乐器不便以笛的音高为准。然而竹管大多上大下小,管径不平均,这是不得已的,祇要取其声与律合即可。三宫,一为正声,二为下征,三为清角。二十一变。每一宫均有七声,各为调首,交错使用,所以有二十一变。各笛的道理都一样如此。伏孔有四,为了音高变通时使用。第一个伏孔为正角,在商孔上方;第二个伏孔为低八度的角音,近于音孔全闭的筒音;第三个伏孔为变宫,近于宫孔,属低八度内的变宫;第四个伏孔为变征,远于征孔,属高八度内的变征。或低或高八度,或再高八度,其比率与琴徽所示相同。四个伏孔都不实开,衹取其尺寸,以适应上下进退的开孔、发音需要,也就是适应使声均谐和,而变通音高的办法。这些孔隐而不现,所以称作伏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