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10/10)

戴进贤冠时应该用长耳的帧,如今是用介帧。戴惠文冠时应该用短耳的帧,如今是用平上帧。开初是各随所宜,于是根据不同的冠而有区别。文官戴介帧,武官戴平上帧。童子的帧没有屋,是为了表示还没有成人。另外有纳言帻,帧在收的后面又一层,三寸见方。又有赤帧,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用的。救E1食的时候,文武官员都去掉冠而戴着帧,配着朝服,用来表示威武。坠娃的礼仪,立秋逭天打猎,戴缃愤。到了塞置时期,直童听从博士萱至丝等人的建议,立秋这天进呈月令,改用素白蛤。考汉末的王公名士大多不穿王服,而以戴幅巾为风雅,因此袁绍、崔钩等人,虽然身为将帅,都戴缣巾。魏武帝由于天下闹灾荒,资金财物十分匮乏,就仿照古代的皮弁,裁缣帛作为蛤,符合简便易行顺应时势的道理,用颜色区别贵贱,本来是用于军人的服饰上,不是作为国家的服饰标准。徐爰说:“传说蛤本来没有分叉,荀文若戴着它走路,碰到树枝而形成分叉,认为不错,沿用下来没有改变。”如今都作为庆贺吊唁一类的服饰。

巾,用葛作成,形状像蛤而横着戴,古代是不分尊卑都戴的。所以漠末的妖贼们用黄色的巾,世人称之为黄巾贼。

帽这一名称相当于冠,意思是蒙在头上的,本来是缆。古人戴冠时没有帧,冠下面有绳,用缯做的。后代人戴冠时有帧,因此有的人裁继而制成帽。上自皇帝宴居,下至庶人没有爵位的都戴它。成帝咸和九年,规定允许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官乘车时,戴白蛤用低帏,从掖门出入。另外,二宫的当直官员戴乌纱恰。然而常常是士人宴居时都戴蛤了。可是束晋时期的山野村人已经知道戴帽了,一般人也常常那样戴,祇是帽子的顶是圆的罢了,后来才加高形成屋。

漠代的制度,从天子到百官,没有不佩剑的,从那以后衹有上朝时带剑。晋朝才开始用木制的替代,地位高的人还用玉做剑柄装饰,地位低的也用蟀、金银、玳瑁作为雕饰。

皇帝有六玺,是秦代的制度。就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漠代沿用秦代的而没有改变。另外有秦始皇的蓝田玉玺,纽是螭兽形,在六玺以外,玺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漠高祖佩用它,后代叫做传国玺,和斩白蛇的剑一起都是皇帝珍藏的。斩白蛇的剑到惠文帝时因为武库着火烧了,于是就没有了。到怀帝被胡人俘虏,传国玺落到刘聪手裹,后来又落到互塑手裹。等到互垩违死后,胡人内乱,§睦的时候才回到江南。

革带,就是古代的肇带,叫做擎革,文武百官牧守丞令下到鸥寺都用它。如果有装印绶的囊,就把它缀在革带上,如果是戎服就用皮络带代替它。八坐尚书负紫色囊,用生紫做的夹囊,缀在朝服外面,背在左肩上。从前周公背负成王,开始做出这种服饰,到今作为朝服。有人说汉代用它装上奏的文件,背着便于行走,究竟如何不清楚。

所谓车前五百,卿出行有旅随从,五百人是一旅。漠代一统天下,所以不再用那些人,而留下了这个名称。

裤褶的制度,还不清楚它的起源,近代凡是御驾亲征,内外戒严时穿它。服装没有规定的颜色,戴黑色帽子,缀着紫色的摞,摞是用缯做的,长四寸,宽一寸,腰上有络带以代替擎。中官缀紫揼,外官缀绛揼。另外有戒严时的戎服而不缀标的,出行居守文武官员都一样。如果是畋猎巡视,就祇有随从官员穿戎服带擎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

汉代制度,一年之中五次郊祀,天子和主事的官员各按五方的颜色穿衣服,百官等不主事的官员穿平常的服装和绛色衣随从。魏秘书监秦静说:“汉氏承继秦,改掉六冕的制度,衹用玄冠绛衣。”魏以来叫做五时朝服,又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下根据官职授予。百官虽然应服五时朝服,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衹给了四时朝服,缺了秋服。每三年更换一次。

凡是代理行使职权而官位不够得到擎囊的,可以自己备办,如果是祇代用印信而不代用绶的,不能佩绶。擎,是古代的制度。汉代带肇囊的,侧佩在腰间,又叫做傍囊,又叫做绶囊,造就是说用紫囊装着绶。有时装着有时不装着,分别都曾经有遇。

笏,古时候不分贵贱都执笏,如果有事情就插在腰带上,所谓捂绅之士,就是插着笏而垂着绅带。绅带下垂部分长三尺。笏,有事情就记在上面,所以经常用笔做簪子,如今的白笔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用簪子,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不用簪子,加有内侍地位的人才用这种簪子。手板就是古代的笏。尚书令、仆射、尚书的手板头上又有白笔,用紫皮裹着,名叫笏。

皇太子用的金玺有龟形钮,朱黄绶带,四种彩色:赤、黄、缥、绀。赐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帧、翠矮。佩的是瑜玉,垂着组。朱色上衣绛色纱领,皂色边白色纱,中衣是白色曲领。带剑,剑柄用素裹着而火珠作装饰。用革带,玉钩和兽头擎囊。大小朝会、祭祠宗庙、朔日望Et、五Et还朝等都穿朝服,平常回到上宫时就穿朱服,参预上宫的正式聚会就在殿阶下解剑脱舄。另有三梁的进贤冠。如果是侍祀就戴九旒的平冕,装饰有九章的衮衣,白纱而有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缯制的鞸,织有彩画的衮带,用黄金做成辟邪的头形,紫和绿两种颜色的带,有彩画的宽领、曲领各一副,赤色舄绛色袜子。如果是讲习,就戴介帧穿单衣;如果是释奠,就戴远游冠,穿玄色朝服,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裤子和袜子,玄色舄。如果没有戴元服之类,就由中舍人手执冕随从,而戴介帧穿单衣玄服。

各王用的金玺有龟形钮,缜红色的绶,四种颜色:朱、黄、缥、钳。五时的朝服,戴远游冠和介帧,也有的戴三梁的进贤冠。朱色衣绛色纱裸和皂色边缘,中衣面料为素色。革制的带,黑色的舄,佩的是山玄玉,垂有组,用大带。如果有其他的加官称号,就穿他加官的服装。

皇后拜谒宗庙,服装是皂色上衣和皂色下裳,行亲蚕礼时就是青色上衣缥色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样,隐领,袖子边缘用绦装饰。头饰假髻、步摇,就是俗话叫做珠松的,戴发簪与珥饰。步摇要用黄金作山题,用白珠串做支相绕。有八爵九花,熊、虎、赤照、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各种雀和兽都用翡翠做毛和羽,金题上用白珠做瑺,用翡翠环绕做成花。元康六年,韶书说:“魏以来皇后的蚕服都用文绣,不符合古义。现在改为青色纯服,作为永久的制度。”

贵人、夫人、贵嫔,这是三夫人,都用金章紫绶,章文叫做贵人、夫人、贵嫔之章。佩带于塞出产的玉。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造就是九嫔,用银印青绶,佩带彩琐玉。贵人、贵嫔、夫人协助行蚕礼,穿的上衣和下裳都是纯缥色的,都是深衣的式样。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发髻,黑色玳瑁,再加上簪子和珥。九嫔以及公主、夫人用五朵金花,世妇用三朵金花。助蚕的道理,自古就是这样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