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章(9/10)

来,天子的冕,前后旒用的是真白玉珠。魏明帝喜好妇女的装饰品,改用珊瑚珠。晋的初期沿用旧例而没有改变。到过江以后,服饰制度很多都不具备了,至于冕就用翡翠珊瑚杂色珠子来装饰。侍中顾和上奏说: “旧的礼制,冕有十二旒,用白玉珠。如今美玉很难得,不能齐备,可以用白璇珠。”听从了他的建议。

通天冠,本来是秦代的制度。高九寸,正面直立,顶部稍微向后斜,然后直着下来,用铁做卷梁,前面有展筒,冠的前部有山形装饰并饰有翠鸟羽毛,天子平时常戴这种冠。

平冕,王公、卿在郊庙助祭时用的。王公的八旒,卿的七旒。用丝带做缨子,和绶带的颜色一样。王公衣服上用山龙以下的九章作装饰,卿的衣服上用华虫以下的七章做装饰。

远游冠,傅玄说是秦冠。与通天冠相似但前面没有山形装饰及翠鸟羽饰,有展筒横在冠前。皇太子和王的继承人、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中封为郡王的使用它。各王有加官的各自穿他们的官服,衹有太子和王的继承人常常戴这种冠。太子用翠羽做矮,缀上白珠,其他的衹用青丝就可以了。

缁布冠,蔡邕说就是委貌冠。最早时用普通的布,齐人将其染黑。缁布冠,是最初有冠时的冠。它有四种形制,一种像武冠;另一种像进贤冠;有一种上面方,下面像帧颜;有一种上面尖下面方。行乡射礼时公卿就戴委貌冠,用皂色绢做成。形状像扣着的杯子,和皮弁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上衣是黑的而下裳是素色,中衣用皂色装饰领子和袖子的边缘。如果是管事的人就戴皮弁,用鹿皮制作。

进贤冠,是由古代缁布冠演变而成的,遣一般是文人儒士戴的。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的、三梁的、二梁的、一梁的。人主的元服,才有缁布,就戴五梁的进贤冠。三公和封了的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就戴三梁的。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关内侯、二千石以及千石以上,就戴两梁的。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都戴一梁的。汉代建初年问,太官令戴两梁的,因为负责御膳是很重要的。博士戴两梁的,是因为尊重儒者。宗室刘氏也可以戴两梁的冠,是表示特别给的服饰待遇。

武冠,又名武弁,又名大冠,又名繁冠,又名建冠,又名笼冠,就是古代的惠文冠。传说是赵惠文王发明的,因此用作冠的名称。另有一种说法,惠就是蟪,这种冠轻而纹样细得像蝉翼,所以叫做惠文。又据说,查地的人见到干涸上千年的沼泽中的神,名叫庆忌,戴着大冠,乘着小车,喜欢迅疾地奔驰,于是模仿他的冠做出来戴。漠代的幸臣闺孺担任侍中,都戴大冠。天子的帽子也是光戴大冠,左右侍臣以及各将军武官都戴它。侍中、常侍戴的就加上金瑺,用附蝉做装饰,插上貂毛,用黄金做竿,侍中插左边,常侍插右边。胡广说:“从前趟武灵王穿胡服,用金貂装饰帽子。秦国减了赵国,把赵国国君的冠赐给了侍臣。”应劭《汉宫》上说:“评论的人认为金象征刚强,百炼而不损耗。蝉在高处居留而饮的是清露,嘴巴却藏在腋下。貂是内在裹强劲而外表柔和细密。”又有人认为蝉取它清高饮露而不吃别的,貂取它紫蔚柔润而毛色光采不耀眼分明,金则看重它宝贵晶莹,从道理上说也可取。有的人认为北方地区多寒气,胡人常常用貂皮暖额,后世的人仿效这一点,于是用来附在冠上。汉用赤黑色的貂,王莽用黄色的貂,各自和所推崇的衣服颜色相符。

高山冠,又名侧注,高九寸,用铁做卷梁,形似通天冠。顶部直竖着,不向后斜,没有山述展筒等装饰。之所以叫高山,《诗经》上说“高山仰止”,取它的矜持庄重而能使远方的人来归服。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它。胡广说:“高山,是齐国的王冠。《传》上说:‘桓公喜欢高冠和大带’。秦国灭了齐国,把齐国国君的冠赐给谒者等近臣。”应劭说:“高山,就是现在的法冠,秦国的外交使者也戴它。”可是《汉宫仪》说“皇帝戴高山冠,用飞翮做缨”,造就是说天子有时也戴这种冠。《傅子》说:“魏明帝因为它的形制类似通天冠、远游冠,所以下令把它改成比较简陋的。”

法冠,又叫柱后,有人称它为獬豸冠。高五寸,用纵做展筒。用铁做柱卷,取它不会曲挠的性质。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是执法官员都戴它。有人说獬豸是神羊,能够识别并去抵触邪佞的人。《异物志》说:“北部荒野中,有一种野兽名叫獬豸,一只角,本性能分辨是非曲直。见人相斗,就用角顶无理的一方。听到有人争论,就对不正确的一方大声吼叫。楚王曾经得到这种兽,于是模仿它的样子来制成衣冠。”胡广说:“《春秋左氏传》记载晋侯在军府视察,见到钟仪,说‘戴着南冠而被绑起来的人是谁’?南冠就是楚冠。秦国灭了楚国,把楚国的这种冠服赐给了执法的臣子。”

长冠,又叫齐冠。高七寸,宽三寸,用有漆的绳纱做成,形制像版,用竹子做裹子。漠高祖显贵以前,用竹皮做这种冠,汉代因此称它为刘氏冠。后来不用竹而用有漆的绳纱。司马彪说:“长冠是楚国发明的。人间有的称之为鹊尾冠,是不对的。救El食的时候就戴长冠,此外祠祭宗庙等各种祭祀时戴它。这是高祖造的,后代用作祭服,是非常尊敬的。”

建华冠,用铁做柱卷,穿上九枚大铜珠,古代用杂木珠,原宪戴的华冠就是这种。另外《春秋左氏传》记载的郑国的子臧喜欢聚鹬冠,指的就是建华冠。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人戴它。漠代的《育命舞》的乐人戴它。

方山冠,它的样式像进贤冠。邓展说:“方山冠,用五彩的毂制作。”汉代的《大予》、《八佾》、《五行》的乐人戴它,冠和衣服的颜色分别按它们所处的五行方位的颜色来定,然后穿着跳舞。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腰和后面相通,直竖着的。这种冠不常戴,漠代衹有在郊祀天的时候,四名黄门从官戴它;在出行的仪仗队列中,夹在皇帝车前,用来表示具备了宦者的四星。有的说,是扫除之类的从官戴的。

却非冠,高五寸,形制像长冠。宫殿的门吏仆射戴它。冠后有赤幡,青色帽翅燕尾形装饰,各仆射的幡都像这样。

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整个长四寸,后面高三寸,形状像进贤冠。凡是在殿门值班的卫士都戴它。

樊啥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伸出四寸,形状像平冕。昔日楚汉在鸿门相会,项籍图谋害直塑,矾堕平时拿的是铁循,听说情况紧急,就撕裂衣裳包住栀,戴著作为冠,闯进项羽的营帐,接着指责项羽的罪过,汉王找个机会才逃离了那儿。后人认为樊啥意气壮勇,就制作冠来模仿他。凡是殿门司马卫士都戴它。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