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7/10)

,大地闪耀文采。文采闪耀,灿烂有章法,根据声音会意,模仿事物有方:日主君则度数圆满,月主臣则旁边亏损;云从容分布在上空,星辰闪烁发光;禾卉茂盛垂穗,山岳巍峨连绵;昆虫好像在爬行,乌好像要飞还没飞起来。观看古人运行笔墨,用心精审专一;笔势和顺字体均匀,落笔收笔没有停顿。有的字遵循规矩法度,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有的字方圆没有规则,因行文内容临时决定。其曲如弓,其直如弦。起笔突出,好像龙在山川飞腾;收笔逐渐轻淡,好像雨水从天空落下。或运笔用力,像鸿雁高飞,飘渺翩翩;或奔放婀娜,像流苏垂羽,细密连贯。因此从远处看,像风吹水劲,清波涟漪;走近仔细看,就像自然。确信黄唐的遣迹,是六艺的典范。籀书篆文是其子孙,隶书草字是其曾孙玄孙。看着物象可以引发思绪,不是言辞能表达出来的。”

过去周宣王时代,史籀开始着《大篆》十五篇,有的字与古字同,有的字与古字不同,就是世人称为籀书的文字。到了平王束迁,诸侯当权,国家之间有差异,而文字形体也不同。秦始皇开始兼并天下,丞相李斯奏请改进,废除与秦国文字不合的文字。李毖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采用史籀大篆,有的稍加省略简化,造就是所谓的小篆。有人说,下土人程邈任衙狱吏,得罪了秦始皇,在云阳被幽禁了十年,在狱中作大篆,笔画少的增加,多的减少,方的使其圆,圆的使其方,奏报秦始皇。始皇认为好,让他出来做御史,安排他制定文字。有人说,程邈所定的是隶字。自从秦朝废了古文字,有八种字体,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四是虫书,五是摹印,六是署书,七是殳书,八是隶书。王莽时,派司空甄丰核定文字门类,改定古文字,又有了六书。一是古文,也就是孔子壁中藏书。二是奇字,就是古文字舆今文不同的字。三是篆书,就是秦的篆文。四是佐书。也就是隶书。五是缪篆,是用来摹印的。六是鸟书,是用来书写幡信的。到了许慎撰写《说文》,把篆书作为正体,形成体例,最容易见到而讲论。秦朝时李斯号称精于篆书,各山及铜人的铭文都是李斯书写的。汉朝建初年间,扶风曹喜与李斯稍有差异,也被人称道。邯郸淳以曹喜马师,大致探究到了其中的妙处,韦诞以邯郸淳为师而不如邯郸淳。太和年间,韦诞任武都太守,因为善于书法,留京补任侍中,魏氏的卖器的铭文器名都是韦诞书写的。汉末又有蔡邕,采用李斯曹喜的书法,糅合古今字形,但是精密熟练不如邯郸淳。

蔡邕作《篆势》说:“乌留下足迹,皇颉遵循。圣人定规则,造了文字。字体有六种,以篆书为正宗。字形精妙,巧得神韵。有的如龟文细密,排列如龙鳞;字体舒缓字尾随意,长翅短身;像黍稷下垂的穗,像虫蛇遇火;扬波振击,鹰屹立乌振翅;引颈敛翅,有凌云的气势。有的落笔轻盈,收笔浓重,好像断绝又好像相连;像露水落在丝上,凝聚在下端;直笔像垂悬,横笔像编织;笔势深远斜行,不方不圆;像走又像飞,肢歧翱翱。在远处看,像一群飞行的鸿鹄,络绎不绝;走近看,看不到边际,一笔一书无法探究。研桑数不清笔画的曲折,离娄看不清笔画的间隙,般棰为书法的精巧作揖辞让,籀诵也拱手藏笔。处于篇籍的首要位置,粲然可观。在素绢上舒展华美艳丽,是学艺首先要掌握的典范。为文德的弘美欢喜,为作者没有刊刻愠怒。思考字体而俯仰,举大略加以论说。”

秦朝使用篆书以后,奏事繁多,篆字难写,就命令供贱役的人写佐书,叫作隶字。汉朝因循了隶书,祇有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书。所谓隶书,是篆书的快捷写法。上谷王次仲首先发明楷书。到了灵帝喜好书法,当时多有善于书法的人,而师宜官最有名,写大字可以一字直径一丈,写小字可以在方寸之间写上千字,对自己的才能很是得意。有时不带钱去酒家饮酒,在墙壁上写字,让观看的人出酒钱酬劳,钱要够了就把字清除掉。每次写字后都削掉并烧掉墙上的涂坩。梁鹄准备了墙板并请他喝酒,等到他醉了就拿走了板。梁鹄最终因为书法出任选部尚书。宜官后来为袁术的将领,如今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袁术立的,上面书法很精妙,说是宜官写的。梁鹄投奔了刘表,魏武帝攻破荆州,募求梁鹄。梁鹄在选部任职时,魏武帝想为洛阳令,而以他为北部尉,梁鹄因恐惧而捆了自己送上门,暂为军假司马;在秘书监以勤于书写效力,因此今天多有梁鹄的手迹。魏武帝把梁鹄的字悬在帐中,或钉在壁上玩赏,认为超过了宜官的字。如今宫殿的题署多是梁鹄的篆书。梁鹄适于写大字,邯郸淳适于写小字。梁鹄认为邯郸淳学得了次仲的书法,然而梁鹄用笔时用尽了笔势。梁鹄的弟子毛弘在秘书监任教,如今的八分体都是毛弘的写法。漠未有左子邑,舆邯郸淳、梁鹄稍有不同,然而也有名。

魏初有钟胡两家写行书,都是师从刘德升,而钟氏小有差异,然而也各自有精巧之处,如今在世上很风行。作《隶势》说:“模仿乌迹的篆书的变体,就是佐书或叫隶书。除去了那些繁文,推崇这种简易。它的用途既广泛,字体又有气度。光耀如星辰当空,蕴结如浓云密布。大字直径可达一寻,小字之间容不下毫发。根据适宜,没有固定的规矩。有的穹隆阔大,有的排列细密,有的横平竖直,有的蜿蜒曲折,有的长笔斜行折角疾趋,有的圆笔旋转曲折。长短相配合,不同的字体同样的气势。奋笔轻举,游离而不断绝。捆波浓点,错落其间。好像钟篪陈设,庭院的火烛飞烟。险峻嵯峨,高低相连。好像高大的楼台重叠的殿宇,加在云层山峦之上。从远处看,像天上的飞龙;在近处观察,令人心乱目眩。神奇的形体,无法探究。计研和桑弘羊都数不清楚,宰予和端木赐也说不明白。为什么草书篆书足以计数,而这种书体未能宣传。难道因为字体大而难于观察,将隐秘这奥妙不传世?姑且俯仰仔细观看,举大概来评论。”

汉朝兴建后有了草书,不知道写作者的姓名。到了汉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于书法。后来又有崔瑗、崔写,也都号称工巧。杜氏收笔恰到好处,而书体微瘦。崔氏擅长笔势,而在收笔上略差。弘农的张伯英,在此基础上更为精巧。凡是家裹的衣帛,必定要写上字再琢磨。在池前练字,池水都黑了。下笔必定规范,号称漫不经心没功夫写草书。一寸大的小纸片也不遗漏,至今世人还把他的书法当宝贝,韦仲将称他为草圣。伯英的弟弟文舒,不如伯英。又有姜孟颖、錾壬跶、旦童塑及韦仲将这些人,都是值堇的弟子,在世上有名,然而远不如文舒。罗叔景、赵元嗣,与伯英同时代,在西州有名望,而自以为是,众人有些困惑。因而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河间张超也有名,然而虽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得到了书法真谛。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