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能使后世长久的君主,必然精心治理当前的政事,政权稳固遗留大业,才能使后世有所依靠。如果同时建立诸侯王而立藩国,使根深蒂固,就会国运延续没有穷尽,可以和三代相比。如果自身在位时的国政,遗风遣业传不到后代,即使立藩国,但成就大国基业的制度不建立,后继者衹能凭自己的才智来建国家大业。如果不能依理而行,虽然到了以后的时代,忧患的责任仍然会追究到陛下头上,那时将怎么办!我希望陛下能很好地治理今天的国家,建立坚不可摧之势,那样天下就没有遣患。
圣明不能传到后世,后继的人不是必然贤明,这是常理。因此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会顺应形势而不是依靠人。顺应形势,指的是分封诸侯;依靠人,指的是郡县。考察郡县,就使小的政务得到治理但大的局势却很危急;诸侯作为藩邦,则会日前虽多失误但从长远考虑却很稳固。圣明的帝王推测前后弊端,权衡轻重之理,包容诸侯的小错误以稳固大的安定,然后足以使国内外藩屏巩固,维持统治天下。武王是圣主,成王是贤能的继君,但武王不依靠成王的贤能而建立封国的原因,就是考虑到国家大业的长久流传。况且善于谈论今日国政的人,他必然是拿古代发生的事作为验证。唐虞以前的事,史书记载残缺,难以知道那时的详情。到了三代,就立圣明的仁德,以及把那些兴立帝王的亲族,都按五等爵位分封他们,使他们开国承家,用来保障皇室,使国运久长,其中时间短的五六百年,时间长的将近千年。到了秦朝,罢除诸侯设立郡县,帝王子弟不分给尺寸土地,孤立而无人辅助,两代就灭亡。汉承周、秦之后,诸侯郡县混杂设置,前后两朝各传了二百多年。考察当时是不用分封,虽然诸侯国强弱不同,制度错误百出,很不完备,但从其衰亡的迹象看,常在于同姓王失去职权,诸侯王势力微弱,并不在于强盛。当年吕氏作乱,依靠齐、代二王的援助,安定了国家。七国叛乱时,梁王捍卫国家,终于平定了叛乱。从此以后,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夺,仅仅有享受封国租赋的权力,更严重的甚至于坐着牛拉的车子。因此使王莽能够篡夺汉朝,实现了他的奸计,使天下倾覆动荡,祸害百姓。光武帝继起后,虽然封立子弟为王,但不设立成国的制度,国运未能长久。魏氏继承汉朝,禁闭亲戚,关押子弟,因此国运很快倾亡,天命转移到了陛下身上。长处短处的应验,灾祸福分的征兆,由此可见。又魏氏虽然身居正位,面朝南而称帝,但三方尚未服顺,皇权不能凌驾于那些地区,实际上形成战国时各国对峙的局面。大晋兴起,宣帝平定了燕,太祖平定了蜀,陛下灭了吴,可以说是功盖天下,国土比三王时还要广,车船能通的地方,人迹能到的地方,都成了陛下的奴仆,四海统一,开始于今天。应该乘逭盛大功勋的机会,以及陛下圣明之时,分封国土,使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建立千秋万代的长治久安,直至世代相传。
我又听说国家有能臣就安宁,有权臣就混乱。而帝王的制度,国君设立太子用嫡子而不是按年龄大小,设立嫡子用年长的而不是按他们贤能的程度,造是不能改变的。但贤明的极少,没有才能的极多,这原是一般的情况。物类相求,相互感应而聚到一起,这是很自然的。因此愚昧的国君在位,就会权臣满朝;贤明的帝皇临朝,就会能臣占据职位。能臣和权臣,都是执掌国事而决断朝政的,但成败相反,邪正相背,这是何故呢?权臣凭藉权力树立私党,能臣通过权力尽力为公。尽力为公,是政治的根本;树立私党,是祸乱的根源。比较而言,安定的时日少,而混乱的时日多,政教逐渐颓废,想让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这样。假如愚昧劣弱的后继者,承蒙前代哲王的遣业,得到中等贤能之才的辅佐,但建立国家的根基不深,没有枝干相辅的局势,那样的话所谓能臣的人也就变成了权臣。为什么呢?国家出现倾覆的势态,当权的人就受到怀疑,被众人猜疑就难以自信,而甘愿接受死亡,逭不是入之常情,因此为保护自己的缘故就成了权臣。如果国基深厚,作为屏障的藩国强大,那即使立幼小的君主天下人也不会忧惧,过去所说的权臣,现在反而忠诚而成为能臣。为什么呢?从道理上讲国家没有危亡的情势,大臣不受猜疑,忠诚的人得到表彰,正是由于不害怕奸邪的缘故。圣明的帝王知道贤能的哲王不会代代出现,因此设立藩国相持的局势来统治大臣。因此一经设立五等爵位,大臣无论忠奸,都会一同尽力守忠,来顺从他们的主上。诸侯一确定,继承的人不论贤能还是鄙陋,也都一样对待,等于没有忧虑。况且封国如果稳固,那么所任用的大臣,贤能的人将会使国家治理得更好;委任中等智力的大臣,也足以长治久安。为什么呢?是由于国势本来就容易维持的缘故。
这样说来设立邦国如果能事事合理,就会无所不成。所以周室自成康以来,到宣王以后,一直到赧王,逭中间有好些代,朝廷没有名臣,但国家没有坠毁的原因,正是由于诸侯的帮助。所以说,为社稷考虑,没有比立封国更重要的。邪正逆顺,是维系人心的关键。现在建置藩国,应该审时度势,让诸侯王率义而行,同仇敌忾,使他们的力量足以维护京城。如果诸侯包藏祸心,因奸邪而起事,就会孤立无援,他所凭藉的力量也不足以有所作为。但要做到如此是很难的,陛下应该与通达古今懂得事势的人共同谋划。建立诸侯国,在于使诸侯以藩国为乐,大臣以能在封国的朝廷为光荣,各自福运传承,传到万代;上下同心,爱国如家,视百姓如子女,然后才能保持享受福禄,同时保卫王室。现在诸侯王的封土,都超过了古时的诸侯,但诸侯轻视的爵位,大臣以所处的职位为耻辱,没有安定的心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他们地位和郡县相同,没有封国的制度的缘故。现在的建置,应该按照旧有的章程,一如古代的典制。但人心都是守常,不到十年,好恶不会改变,心愿不会变化。我的愚笨想法,觉得应该早建制度,迟缓就会失去众望,要改变人心将更在十年以后,如早立制度然后就能使君臣各安其位,以所受的职位为荣,上下互相支持,形成藩屏辅助的事态。如果仍像现在一样,那就祇能是亏损国家的储存物资,白白地浪费粮食布帛,无补于镇守国土保卫皇上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