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章(7/10)

以应该使诸侯王国的礼仪制度少但军队纪律多,但对于古代典制中诸侯国应有的制度都给他们设立健全,对一些不是急需的制度,可以逐渐趋于完备,不能立即全部设立起来。要等到车甲器械都齐备了,群臣才佩带彩色服饰;仓库已经充实了,才营建宫室;百姓已经富足了,才完善官司衙门;国内充实了,才设置礼乐制度。但宗庙社稷,应先建造起来。至于境内的政务,任用官员,如果是内史、国相的话由天子任命,其余各级职务以及决断死生、粮食物资、刑罚赏赐、不是封爵位的事,都由诸侯王专权处理。我所列举的两点,是这事的大概;其中没有写的,应在这两点范围内的,应以此为准。现在的诸侯国原是一个郡的政事而已,如果设立古时的典章制度,就会官衙太多,不需要那些机构,虚设的官制损耗实力。至于刑罚赏赐,是统治下级的大权,权力不重就不能统治众人保卫皇上。因此我的意见认为,想使诸侯有权,就应使他们礼仪少而军队法纪多,但最终仍以能处理今天的事为宜。

周建立诸侯,长久享有封国,和称王的人并存,长久的近千年之久,时间短的也好几百年;汉朝的诸侯王,传位才到曾孙或玄孙辈。人性相差不远,古今一样,而这两代诸侯王享国的年代长短相差太悬殊,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立意原本就不同而制度又不一样的缘故。周朝设立诸侯,使封国重于君主,公侯之身轻于国家,因此无道的君主免不了被诛杀流放。切实振兴继承将要灭绝了的诸侯的封国,因此国家不至于泯减。免不了被诛杀流放,各诸侯王就会害怕;后代必然继承国位,所以没有亡国。诸侯王害怕,然后就遵守法度,也就使在下没有灭亡的诸侯国,天子统治依靠他们,国势自然安定,造就是周室之所以长期存在的缘故。汉朝设置封国,轻重相同,因此诸侯王失去法度,身陷罪遇被杀,封国随着灭亡。不崇尚兴继灭绝的道理,因此在下没有稳固的封国。下面没有稳固的封国,天子居处在上,势力孤单无人救助,所以奸臣把持朝政,容易使国家灭亡。现在应该改革汉朝的弊端,修复周朝的旧制。即使有失道的国君,被诛杀灭绝,又没有子嗣继承君位,但如果有当初受封的封国的后代,不论亲疏远近,也必然能继承君位。如果没有遗留下来的后代,就设立虚位,等皇子出生,来继承国统,然后使国家继兴而不至灭绝。班固说“诸侯失去封国也是由于法网严密”,所以现在又应放宽对他们的检查。况且建立封国的道理,关系盛衰,大制都确定下来,颁告各封王,昭显盟誓,写在玉板上,藏进金柜中,安放在宗庙裹,副本藏在有关部门。这样的话势寡力弱的小封国也不会有危险,何况万乘之国的主上呢!国君凌驾于难以倾覆的封国之上,就会稳固安全,如华岳般根深蒂固而天下太平。我的意见,是希望陛下能处于安全的地位,寄托大业于已成之势,就可以没有后患了。

现在乡村没有名士,官衙没有贤才,这是什么缘故呢?对时政的议论不整肃,人们不树立德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取悦他人,所以没有名士。下面的人不专管一职,又不进行考核,官吏不尽力,所以没有很高才能的人。没有很高才能的人,就会使国家大事遭受危害;名士太少,就使后进的人没有来源,因此我觉得应该对官吏进行考核并整肃对时政的议论。想富贵而讨厌贫贱,遣是人之常情。圣王非常懂得事物的情理,知道这种常情不能除去,所以将公私利益等同起来,而责成人们按道义来求取财富,使想富裕的人必先经过贫苦,想显贵的人必先安于卑贱。安于卑贱就不骄傲,不骄傲就有了廉耻;坚守贫苦的人必然会节制欲望,节制欲望然后就能保全节操。这样处理事务,便能尽力为公。尽力为公,是走向富贵的路途;不谋私利的人最终得到私利,所以说公私的利益是相同的。现在想谋求富的人不经过贫苦就得到富,想显贵的人不安于卑贱就得到显贵,公私利益相反,就导致了人情不能没有私心,满足私利不是通过为公的途径,就会常常背弃公而取私利。所以风俗节操一天比一天颓废,公理渐丧,人们谋取富贵,不是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这样处理政务,大小事情都难以实现。但政教颓废由来已久,难以一朝反正。又社会风气奢侈萎靡,竞相营私,众人浑然,庸俗的行为一样,不能一下就整顿肃清,升降悬殊。况且政教不求尽善尽美,在于抑制大者,一样奢侈的人中,还有更过分的。应让那些不懂得适合情理而纵情的人,放弃他们显赫荣耀的富贵,一下处在不毛之地;约束自己廉洁朴素的人,受到有俭约德行的报答,排列在清官的位置上。两种情况分开来,使各得其所。但社会风气奢侈,不能短期内整顿肃清,因此我私下考虑,希望渐渐地来改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