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 晓起,天仍霁,亟饭。从东北二里,田心寺,又一里,东
山,又一里,渡双溪桥。又东一里,望一尖峰而登。其峰在白面之西,
不及白面,而耸立如建标累塔,途人俱指读书岩在其半,竟望之而趋。及登岭北坳,望山下
反自北而南,其北皆山冈缭绕,疑无容留
,意
必
间。时锐急切于登山,第望
而趋,已而路断,攀崖挽棘而上。一里,透石崖之巅,心知已误,而贪于涉巅,反自快也。振衣
棘刺中,又扪崖直上,遂
其巅。东望白面,可与平揖;南揽巾
,如为对谈。久之,仍下北岭之坳,由棘中循崖南转,扪隙践块而上,得峰腰一
,南向岈然,其内又西裂天窟,吐纳日月,
漾云霞,以为读书之岩必此无疑;但其内平
三四丈,辄渐隘渐不容
,而其下路复蔽
,心以为疑。
门,望
左削崖万丈,
霄临渊,上有一石飞突垂空,极似一
鼠飞空下腾,首背宛然,然无路可扪。逐下南麓。回眺
鼠之下,其崖悬亘,古溜间驳,疑读书岩尚当在彼,复
静闻缘旧路再登。至
门,觅路无从,乃裂棘攀条,梯悬石而登,直至
鼠崖之下。仰望崖下,又有二小鼠下垂,其
鼠自下望之,睁目张牙,变成狞面,又如猫之腾空逐前二小鼠者。崖腰有一线微痕可以着足,而下〔仍峭
。又东有
擘一双作接引状,手背拇指,分合都辨。至其
,山腋痕绝不可前。乃从旧路〕下至南麓,夸耕者已得读书岩之胜。耕者云:“岩尚在岭坳之西,当从岭西下,不当从岭东上也。”乃从麓西溯涧而北,则前所涉溪果从
中
,而非从涧来者。望读书岩在
上,急登之。其
西向,
而不广,其内垂
擎盖,骈笋悬莲,分门列
,颇幻而巧。三丈之内,即转而北下,坠
墨黑,不可俯视,岂与下
通那?
内左
,有宋人
姓为秦景光大书“读书岩”三隶字。其下又有一
,门张而中浅,又非
者。
从读书岩下石
涌
,
与
平,第见急
涌溪,不见
门也。时已薄午,
登白面,望之已得其梗概,恐日暮途穷,不遑升堂
室,遂遵白面西麓而南。二里,过白源山,又二里过季陵路
,始转而西。一里,随山脉登海
庵,饭而后行,已下午矣。
由海山东南过季陵东下,
堂溪桥,遂由塘南循过脊西行,一里,为海
堡。由堡西南行,则堡前又分山一支南下,与西山夹而成两界,
俱淙淙南下矣。随下一里,则西谷中裂,
破峡而
,又罗姑与西岭夹而成
〔者,皆为漓
〕庵,草翳无人,非观音岩也。从庵左先循其上崖而东,崖危草没,静闻不能从,令守行于石畔。余攀隙披窾kuǎn空
而
,转崖之东,则两
裂而成门,〔内裁一线剖,宛转嵌漏。〕其内上夹参九天,或合或离,俱不过咫尺;下夹坠九渊,或
或
,俱凭临数丈。夹半两崖俱有痕,践足而
,肩倚隔崖,足践线痕,手攀石窍,无陨坠之虑。直
五六丈,夹转而东,由支峰坳脊北望,见观音崖在对崖,亦幽峭可喜。昨来时从其前盘山而转,惜未一
。今不能愈北也。下山,东南行田塍间,
漫没岸。三里,有南而北小
,急脱下衣,涉其东,溯之南。又二里,为秀塘,转而西南行,复涉溪而北,循山麓行。二里,又一涧自北山夹中
,涉其南,又循一溪西来
,即西岭之溪也。三里,越溪南,登下西岭,
甚隘,而内有平畴,西村落焉。西南上岭,又二里而逾上西岭,岭东复得坪焉。有数家在
竹中,饭于村妪。又西南平上二里,乃东逾一坳,始东下二里,为开洲,则湘之西岸也。溯湘南行五里,复
冈陀,为东刘村。又五里为西刘村,有
自西谷东
湘。又西南三里为土桥,又二里大丰桥,俱有
东注于湘。又逾岭二里,宿于唐汇田。〔东有大山岿然
东界上者,曰赤耳山。)
二十六日 晨餐后,日霁甚。南溯湘
二里,渡一溪为太平堡,有堡、有营兵焉。〔东西〕山至是开而成
坞,〔小石峰一带,骈立湘
东。〕又南二里,曰刘田。又南二里,曰白龙桥。又三里,逾一小岭,曰
栏。二里,张村。又一里至庙角,饭于双泉寺,其南即灵川界。又南二里,东南岐路
山,其东
峰片耸,曰白面山。又南二里,渡一桥,湘
之有桥自〔此〕。循左山行,南二里,为田心寺。又南一里,古龙王庙。又南一里,有一石峰峙立东西两界之中,曰海
山。有海龙庵,在峰南石崖之半。海龙庵已为临桂界。海龙堡在西南一里,东
山五里为季陵,西十五里,过西岭背为龙
桥,东北五里读书岩、白面山,西北十五里庙角,南五里江汇。先是,望白面山南诸峭峰甚奇,问知其下有读书岩,而急于海
,遂南
古殿,以瓦磨墨录其碑。抵海龙虎,日已薄崦嵫,急卸行李于中。乃下山,自东麓〔二
门〕绕北至西,
龙母庙,已圮。即从
中行,转南,
遂成汇,
者没
。庵下石崖
立,下临
塘。由塘南
中行,转东登山。
庵,衣裈
俱
,急晚餐而卧以亵衣内衣。是庵始有佛灯。
〔海山俱崆峒通空
贮
。
门二:南平,西
甚急。东旱门二,下一二尺,即
汇其中,
者五六尺。山南
塘有细
,东源季陵亦下此。则此山尚在过脊北,
俱北
,惟为湘源也,漓源尚在海
西西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