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过茶庵,又二里,过前木陵分岐处,已昏黑矣。度已不及入城,又三里抵振武门,犹未全掩也。侧身而入,从容抵寓。
译文
十一日饭后出了东江门,走过浮桥,共行一里,过了花桥,就打听去龙隐岩的路。龙隐岩就在桥东南面的山崖上,是来桂林时路过的地方。两座山夹路而立,北面的是七星山,南边的是龙隐山,山上的岩洞都向西临江。七星岩的后面穿过山往东去的,是曾公岩,洞前有座支峰,独立在路北。龙隐岩的后方越过山岭往南的,是隐真岩,洞北有块岩石如正身拱手的人,俯瞰着路南。这是最初来桂林时走入的隘口,到这时才得以知道它的详情了。从桥上向南眺望,龙隐岩与月牙岩并列在东面的山崖上,只是月牙岩稍偏北些,过了桥顺着山走,有路可以通行;而龙隐岩稍偏南,必须从桥下涉过江爬上去;通往那里的大道却从如正身拱手的岩石旁往南越过岭坳,沿隐真岩往西走,又从怡云亭转向北才能到达,这中间又迂回了一里多路了。我想要一并眺望正身拱手的石人,便由桥东径直赶到岭下,于是向南上岭平视石人。又向南下走,马上见到一个大水塘。由水塘北岸沿着山向西转,那里的崖石全屈曲陡削,飞突而起。〔石崖上有隐真岩,建有楼阁祠庙。〕共一里多,到达山的西南隅。此处的山峰更加巍峨,层层叠叠,山腹中空,外形高耸,上面好像鹊桥悬在空中,心中很奇怪,明白龙隐岩就在下面,开始攀着石缝上登,上面有高台的基址,拂拭崖壁读了碑记,原来是怡云亭的废址。由亭址上方转到裂缝处,踏着空处,穿过剑刃般的岩石上登,那片片岩石悬缀着,那倾斜着的刺到峡谷对面,平卧着的架为桥梁,无不嵌入空中,玲珑剔透。随即盘腿坐在桥下,则上边下覆着成为石完,攀援跋涉到桥上,则下边悬空成为楼阁,这真是龙角星君的宫殿,月宫中的窟穴呀l下山来到怡云亭址,它右边便是龙隐洞在那里。洞口向西,高处弯隆而起,宽处扩展开来,没有幽深隔绝的洞穴,但洞顶的岩石平滑地下覆,有如铺展开的帷慢,有两条石纹,蜿蜿蜒蜒好像游龙一样,聚集在一起成为龙头,而悬石下垂,水滴从石端滴下来,好似宝珠一般。这就是龙隐岩得名的由来了。这个洞过去是释迩寺,僧人和房舍十分兴盛,宋代人的刻石大多会集在洞壁之间,后面有《元枯党籍碑》,就是其中特别著名的碑刻。今天寺已废弃,安安静静无人居住。真是佛教的盛衰,也同人世一样沧桑巨变啊J洞右靠近洞口之处,又盘结为石台,垂挂着石柱,环绕成层层石会,向内看去是一重重洞穴,往外俯瞰是深深的江流,这是最优美的景致。出了岩洞,已过了中午了。
仍从怡云亭南的山麓,往东北越过端岭,经过“拱手石人”之处。于是转向西顺着街道共走一里多,将到花桥时,命令顾仆往北到朝云岩去做饭。〔就是融止栖身的地方。〕共走一里多,我与静闻向南沿着山的西麓,顺江水经过石瞪行半里,走入月牙岩。这个岩洞向西,与龙隐岩并肩而立,只是这里砌通了石瞪,那里却是断壁削崖,道路分为通与不通罢了。这个岩洞上部呈环状,在西边缺了一个口子,如玉块一样,洞内不怎么深可半圆半缺,形状如上弦月的样子,似钩着的帘子垂着的布慢,下边映衬着清冷冷的水,也是一处幽静的地方。不久仍由街北过七星岩,进入寿佛寺。寺院在七星观北面,寺后就是栖霞大洞。僧人空生十分风雅谨慎,因而留客。此时我急着到朝云岩吃饭,便辞谢了。于是从寺北往东登石瞪,朝云岩的饭已经熟了,连忙吃了饭,已是下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