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六(4/5)

”三个大字。西侧有记文一块,原来这个岩洞是都阳人程公在崇宁年间任桂林地方长官时开辟出来的,而程子邻继任为桂林长官,〔大观四年时。〕属官侯彭老作了记文,是僧人赵妍写的碑文。志书说屏风岩又叫程公岩,到此时才醒悟过来不再疑惑,转而惊讶遇上挑担子指点的人真是神奇。于是再拂拭崖壁,它西面又刻有《壶天观铭序》,有“石湖居士把它起名叫空明之洞”的碑文,可后面不署撰写人的名字,只是又用草书在后边写了两行字,说:“淳熙乙未年二十八日,设酒宴辞别碧虚等七人又路过壶天观。”姓名在栖霞洞,必定就是范成大先生无疑了,又不能不到栖霞洞去做一番详细的考证了。左边崖壁上刻有张安国的题诗,他的字非常奔放飘逸。它的西面又刻有《大宋磨崖碑》,是李彦弼写的,大字深刻在壁上。他的字非常大而且很高,来不及全部擦拭出来读它。于是向西登石阶,上登到洞口,洞内岩洞顶上的岩石,一层层垂下来,好像云中的飞鸟排空而来,极其雄壮险峻。将到洞口时,那地方稍稍平缓些。北边深处有个大石幢,盘绕着直叠到顶,圆得好像转动的车轮,累起来好似下覆的莲花,颜色碧绿,形态奇幻,造物主是怎么创造出如此奇特的东西来的呢!此处应当是壶天观的旧址,尘世的劫难把它涤荡净尽,灵异的洞穴正中高悬,更觉得空旷明亮不感狭窄。出洞后往西走,洞外山回崖转,石骨森森,下方就是山峰环绕成山窝。山窝底部有洞向着北方,心中感到很奇异,便来不及返回去观看前洞,竟然从明亮洞穴的后边找到小径向西南下去,抵达山窝进洞后,洞不怎么深。于是立即越过山窝往西行,有石峰似骄拇指一样并排耸起,一座快被采石工用锤子凿子开采完了,一座仍独自亭亭玉立。从山峰东边再往南走三里,已走到葛老桥的西头,于是沿着朝云岩、七星岩的西麓,往西过了花桥。此时刚刚日落,市上的人纷纷传言流贼逼近永州城,省城戒严,城门已经关闭。急忙快跑一里,过浮桥,城门还半开着,得以返回寓所。

十二日又是二里路,拜访王族朱初肠,换到一块石头,命令顾仆扛着它,打算寄放在都府街东头姓胡的裱工家。恰逢大雨如注,共走一里多到了胡家。姓胡的慌忙来接石头,刚到手中石尖铿的一声断了,我拿它不知怎么办,姑且放在他家。等雨稍停后,就往西走过都指挥使司府衙前,又向西取道学宫,于是往南行,共二里便出了丽泽门。门外有个巨大的水塘积着水,塘水从城西北角马留山延过的山脊处,往南流抵振武门北,流入阳江,自北往南,有石桥跨在水上,叫凉水洞桥。此桥北边的池塘中,莲花盛开,幽香艳色,坐在桥头树下眺望过去,令人不忍离去。又向西南行一里,已走出隐山之外。从这里向西越过西湖桥,溯阳江北岸往西行,通到侯山背面;可大道还在西南方,应当从振武门向西越过定西桥。此时我想要寻找中隐山,打听了很久找不到,志书说在城西南十里处,于是转向南行。又走一里来到振武门,于是越过桥往西行,一里,忽然见路右有座山森然直立,有个洞十分深邃,马上向北赶到山下。山前有座古寺,拂拭石碑读了碑文,就是西山了。

西山的优美之处,我认为与隐山、西湖相近,在此之前几次打听它找不到,这样也不知道有洞了。急忙放弃古寺赶去山洞,洞口向南。洞东边又有迸裂的岩石,自峰顶下跨为石门。又放弃了山洞赶到那里,就见这石门南北向豁然相通,也像难山、象鼻山一样中间是空洞外侧跨出去,但那两处是急流从洞中穿流而过,此处却是清澄的潭水环绕在外边罢了。然而它那外跨的岩石,在洞上倾斜重叠交错在一起,尤其显露出奇特的光芒和异彩。也没有马上进入石门中,先绕到它的东面,便来到山北,北面也有山洞十分深邃。穿过洞往南走,横穿山腹,竟然与南面的山洞南北贯通,只不过中间有狭窄的石门,有下垂的石柱,不像穿山的中洞、风洞西边的岩洞那样一眼望去皎洁明亮罢了。但是洞内平整曲折,以小巧见奇,固然也是一处胜境了。走出南洞,望见洞左有石瞪垒砌在巍峨的山间。顺着石瞪向北登上峰顶,就见怪异之石,似刀刃剑锋一样成簇攒聚在一起,中部下旋为平坦的凹地,长长的好像沟恤,特别光滑。下到南洞前,才向东进入石门。这石门是片状的岩石往下聚集,下垂的岩石覆盖在上面,中间门混高张,旁边通着众多小石洞,里面隆起一个石室,外边开有八个石窗,也是以小巧见奇,又是一处胜境。停下休息了很久,望见它的西峰,岩石也是高耸排列着。从寺后往西跋涉到峰上,从峰峦山崖之中经由石阶向南下山,出到庆元伯祠。〔是弘治时期(1488-1505)孝穆皇太后祭祠她父亲的祠堂。〕往西沿着大道行,又走三里,由岔开的小径向北赶到木陵村。这以前,寻找中隐山找不到,来到此地有个姓朱的居民,告诉我说:“中隐山、吕公岩,我全没有听说过,只是木陵村有个佛子岩,那洞有三层,道路和里程相同,或许就是这个岩洞也未必可知。”我点头同意他,于是从此处的岔路进去。往西北行二里,望见有石峰在侯山东麓,洞口高悬。于是叫顾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