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六(5/5)

到村民家去做饭,我与静闻向北走到岩洞下。这个岩洞的东边,先有两个洞向着南方,我首先进入最东边的一个,就见山洞宽敞却不深。稍往西走,就见侧边裂开洞口,外面垂着许多钟乳石,中间横着一道屏风似的岩石。后面下坠成深峡,屏风石东西两侧都有洞口,可以俯瞰,往下走经由峡中向北进去,石窍在两旁裂开,渐渐变窄变黑。于是重又出来,又向西往上进入大洞。此洞南低北高,弯然隆起,高大通透,颇像程公岩。抬头望见右边石崖上有题字,急忙用松枝磨擦石壁,原来是宋朝绍兴甲戌年七月十五日吕愿忠为中隐山题写的《吕公洞诗》。后边题写道:“代理知府洛阳吕叔恭游览中隐山无名洞,宾客中有人说:‘此洞由大人题词,应该用吕公来命名它。’我不敢冒然而动。在座的人都说:‘十分恰当。夕因此写了五十六个字刻在壁上。”我见了这段话,醒悟过来,更加高兴,这才明白佛子岩就是吕公岩,吕公岩就是中隐山了。于是往北登上后洞,洞内的岩石有如云层中的飞鸟凌空而来,层层叠叠倒立高举,与山洞一同向上,没有显出逼窄的景象来。而洞口高敞明亮,更比程公岩的后洞大了。出洞口往北去,有两条石瞪,一条向东北下达山麓,一条往西北上登山顶。我先从那条向下的石瞪走,就到了向北的山麓,山麓全是空洞,像是云气喷出帷慢下覆,外边有倒立的岩石,分隔成门,排列为窗,而里面蜿蜿蜒蜒四通八达,绕着走好像走在回廊与双层通道之中,这是下洞中最幽深奇妙的地方了。随即再上到中洞的后洞,从它左侧往西北登石阶上去,忽然又见到一洞。此洞北边深入进去,南边高高隆起,十分空旷、平坦、明亮,中央向南之处有一块岩石耸立,好像高台,丰边有尊石佛,不知它是从哪里来的,〔洞右壁上有碑记,说此洞从前道路堵塞无法上去,一天有个樵夫进洞歇息,忽然间见到这尊佛的影像,十分惊异便建造了它,这是宋朝初年的事了。〕佛子洞的名字就是由此来的。石佛前有根巨大的石柱,如屏风样屹立在中央,把东西两面分隔成两道石门:西边的石窍又大又正,从下边远望去,从窍中一直看到北面的山,可东边的却隐而不见;东边的石窍又狭又偏,此窍之内在东面旋绕出一个石完,中间圆圆地覆盖下来而外边两旁相夹如门,门上龙虎交立两旁,有人因而把它们加以雕凿彩绘,反而失去了天然的真趣,损害了真实。从石窍外沿着崖壁向东转,又开有一个门洞,下临中洞的上方,是关帝的神座。我找到一个佛子岩,随即中隐山、吕公岩各处胜迹的种种奇观全都出现了,真是意外的奇遇呀!仍从洞北向东下走,穿过中洞往南出来,再读了吕公五十六个字的题词,把它记住以便等回去后记录下来。出了中洞,再沿着山往西行。又开有一个洞,朝向南方,与中洞并列,洞中残存有佛座、柱础,是往昔的佛寺,然而洞内不十分宽阔。由洞西攀石往上走,又有个向南的洞,我此时已肚内空空如也,急忙下山,在木陵村村民家吃饭。村民说:“向西走到侯山之下,还有个铜钱岩,可通到前山;向北到赵家山,也有洞可以深入;向南到茶庵的西边,又有个陈传岩,十分奇妙。”我考虑各处岩洞不能遍游,而侯山在群峰之中数第一,这个岩洞不可擦肩而过。于是由中隐山的原路越到小桥西头,共走一里,登上侯山东麓,来到侯山庙。庙后的山麓上水流漫溢,踩着水分开草丛,茫然找不到洞。只见有石阶上登,差一点想要鼓足勇气一口气登上绝顶,可山前走路的人高声呼叫天晚了不可上登。只是向西南遥望大道的南面,有陡削的山峰往东转去,有山洞面朝东北高高隆起,不知是铜钱岩还是陈传岩,姑且望着它赶去。与大道相交向南走去,共一里抵达山下。洞口朝向东北,高高依傍在半山腰,而山前有积水,汇流成深潭。从水潭上沿石阶抓住荆棘上登,就进人了洞中。这个山洞的洞口堆积着乱石,外高内深,沿石阶向西南下去,一直坠到洞底,就到了水边,潭水十分幽深。向内望去,有一块岩石横突而出,好似龙头腾空,下方有道倾斜的石崖嵌入水中,里面有条裂隙通往旁侧。我来到龙头之下,害怕倾斜的石崖太陡太滑,犹疑不前,而此时跟随来的人高呼:“天黑了,此路危险。此处可莫要进去!"’只得跟随他出来,下山。沿山麓转到东南方,就是此山的山背后,似乎又有个洞口,洞前又有积水,莫不是所说的铜钱岩可以通到前山的地方,便就是此处了吗?此处西面的山峰成双耸立,没有侯山那么高,可陡峭挺拔超过侯山。天晚了急忙赶路,暂且留着作为日后游览的地方。共行二里,往南走上大道,回头望西面大路和在南边夹住道路的山,上面有一个洞穴东西两头穿空,也与佛子岩两头穿通的岩洞无异,都留作以后游览之地,来不及进去。拉住路上的人问:“前面所进的北向的洞叫什么名?”原来是架梯岩,又名石鼓洞。此时途中又纷纷传说城门已关,竭力跌跌绊绊向东赶了三里路,路过茶庵,又赶了二里,经过先前到木陵村分岔的地方,天已经昏黑了,估计已来不及进城了。又行三里到达振武门,城门还没有全掩上,侧着身子进了城,从从容容来到寓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