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十(3/6)

凿穴者戕qiāng破坏损不可读。盖其处西即南岩透明之窦,为僧人窒垣断之者;北即七星之顶,与余峰攒而斗列者。昔人上登七星,此其正道,而今则无问津者矣。觅道草中,有小径出东南坳中。从之,共一里,东南下山,得一岩,列众神焉,而不知其名。下山而西,则曾公岩在望矣。忽凉飙biāo疾风袭人,赤日减烈,则阴气自洞中出也。此有玄风洞,余夙求之不得,前由栖霞入,将抵曾公,先过一隘口,忽寒风拂灯,至此又阴气薄日,信乎玄风当不外此,后来为曾公所掩耳,非二洞也。入洞,更采叶拂崖,观刘谊《曾公岩记》及陈倩等诗已,乃濯足涧水中。久之出,仰见岩石又有一洞在峰半,与列神之岩东西并峙。执入洞汲水者问之,曰:“此亦有洞,已不可登。”余再问其故,其人不答去。余亟攀崖历莽而上,则洞口亦东南向如曾公岩。初由石峡入,得平展处,稍转而北,其外复有龛东列,分楞叠牖,外透多明,内环重幄,若堂之有室焉。其后则穿门西入,门圆若圈,入其内,渐转渐深,而杳不可睹。乃转而出,甫抵洞外,则一人亦攀隙历险而至,乃庆林观道士也。见余独入,疑而踪迹跟随之,至则曰:“庆林古观,而今移门易向,遂多伤损,公必精青乌家言,乞为我指示。”余谢不敏,且问其岩何名,道者不告,强邀入观。甫下山,则静闻见余久不返,亦踵至焉。时已下舂,亟辞道者。道者送余出观前新易门,余再索其岩名,道者曰:“岩实无名。昔有僧居此,皆以为不利于观,故去之而湮其路,公岂亦有意于此乎?第恐非观中所宜耳。”余始悟其踪迹之意,盖在此不在彼也。一笑与别,已出花桥东街矣。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亦三:曾公在中,而下透于西;列神之岩在东上,而浅不旁通;庆林后岩在西上,而幽不能悉。然曾公与栖霞,前后虽分门,而中通实一洞。其北下与之同列者,又有二岩,〔予昔游省春,先经此,〕亦俱东南向。此七星山东南面之洞也,其数亦共五焉。若北麓省春三岩、会仙一洞,〔旁又浅洞一,〕乃余昔日所游者,亦俱北向。此七星山北面之洞也,其数亦共五焉。〔一山凡得十五洞云。〕既度花桥,与静闻就面肆中,以补午餐。过浮桥返唐寓,则晚餐熟矣。

译文

二十五日自阳朔东南的渡口码头开船,溯江流来到碧莲峰下。由城东往北行,经过龙头山,从这里起石峰渐渐隐去。十里,到古柞释。又行十五里,这才有四座尖山出现在江左,江右也突起成群的尖峰夹住江流,这是水绿村。又向北行七里,有个岩洞在江的西岸,洞口十分高敞,向东临江。从右侧深入进去,逐渐高起并黑下来,很久才变得空檬一片,东边又开启了一个洞口。由岩洞的左侧上登,那上边前边横亘为平台,后面盘结成一个洞穴,有尼姑住在里边。没有围墙,不盖屋顶,就着平台建了矮墙,悬挂着梯子作为通道,觉得非常高敞明亮。洞穴后方又深陷成峡谷,昏暗一片。往东下去想要索取火把深入,尼姑说没有奇特之处,险阻很多,坚决阻止我。而且雷声又隆隆催人,此时船已先一步移到兴平,便出了洞。由洞左沿山麓溯江走,荒草深齐脖子,半里,到达螺狮峰下。此峰分数层盘绕而上,层层堆叠好似螺蜘的形状,而且高高耸起压过群峰,是兴平东南的水口山。由于先前的那个岩洞在它下方,当地人就指认为螺蜘岩。我觉得岩洞在螺蜘峰的南面,位于分为两岔的低峰的山麓,到进岩洞读了碑文之后,这才知道它是蛟头岩,不是螺蜘岩。螺狮峰以山峰取胜,蛟头岩以岩洞取胜,螺蜘峰隆起向上盘绕,蛟头岩低垂往下缠绕,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个名字。绕过螺狮峰又走二里,赶上船,行半里,暂时停靠在兴平。此地有溪水自东北流来,从石山缝中,远远望见有巨大的山岭横亘着排列在里面,就是通往恭城的道路了。山崖上有三间屋子,下临江中的小洲,栏杆横横的点缀着,是这一带所仅见的,匾额上写着“月到风来”,字体也飞舞飘逸,是熊家的私塾。我闯入私塾中,竟然不见读书的人。下船时天已晚,又往北行船二里才停泊下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