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十(4/6)

与静闻选了块岩石盘坐在这景色优美的地方,上方覆盖着彩色的石璧,下边蘸着绿色的水波,简直是置身于图画之中了。崖壁的半中腰,有个洞向北,远望它非常深,上下都无处落脚。如果沿着石纹之间有梯子或石阶,不仅只是空中楼阁,也如置身在图画中隐居在岩穴中。返回来登上船,又向北行一里,上了小散滩。又往北二里,上了大散滩。又往北七里是锣鼓滩,河滩上有两块岩石似大象的形状,在东岸。此处江的西岸,有座圆峰端庄秀丽;江的东岸,有很多高岩突兀。此山南面的岩洞中,有水从洞中流出,顺着突出的岩石向下飞洒坠入江中,势同悬空的瀑布。粤中都是石峰拔地而起,水顺势四处流淌,无须穿破壑谷腾空而下。此条瀑布从高高的岩洞中流出,尤其奇妙绝伦。

又向北行八里,路过拦州。西北岸上有座山峰全部穿透,开初望见它,怀疑就是龙门的穿洞,按里程来计算它,才知道是另一座穿洞的山峰,先前因为夜里行船错过了它罢了。船转向西北行,又走三里,是冠岩。这之前江东岸有高峻的山崖,红绿之色鲜明映照,色彩的艳丽似画山。冠岩就在它的北面,山上层层石崖突出来,俨然似上朝时戴的帽子。北面的山麓,就有弯窿的洞穴向西临江,水从洞中派出来,外边与江流相通。划着船进去,洞口非常高,洞内更加宏大明朗,全部垂吊着钟乳石柱,可惜通水流的洞穴低低下伏,无从溯流远入。洞壁上有临海人王宗沐题的诗,〔别号敬所,是嘉靖癸丑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上级学官。〕诗不怎么好,当时跟着应和的有几十人,〔是吉人刘天授等人。〕全都刻在洞壁上。观览玩赏了很久,划船出洞,望见隔江处群峰聚合,回想起先前在拦州见到的有穿洞的山应当对着它的正面,可惜山回水转,连它是哪些山峰也没能辩认出来。不久,举头望见北边有一个明亮的山洞,另外悬在江东岸山峰的半山腰,就近在冠岩的北边。急忙呼叫船夫停船登岸,并叫他驾船在南田站等候。我于是望着东北方的山峰赶过去,一里,抵达山侧。起先踏着草丛登上嵘岩,随即弯腰穿过丛莽荆棘,半里越过岭坳。估计那透亮的洞穴在东面,而南面的山崖悬绝不可攀,反身沿山崖往北稍稍走下悬空的石阶,见到有一处垒砌石块堵住隘口的地方,心知离洞不远了。越往北下去,就果然见山洞穿透到南面。这座山非常薄,上部隆起如像合起来的手掌,中央裂开一道缝。北面下方全是累累巨石,南面便是悬崖悬空横亘着,所以登上洞去的路不由南面而从北面了。洞右又有旁洞和重叠的石室,外边罗列着稀疏的石棱,中间悬着圆柱,裂隙似分开的炜慢,向东北进去更深,似乎从前有人居住。洞北边又不时听到笑语之声,认为距有人的地方不远了,以为从北面取道,可以就近到达南田站。此时轰轰雷声催雨,连忙出了透亮的山洞。在北隅巨石的缝隙间,有许多叠累着的石块和丛生的荆棘,曲曲折折走过几处,望见北边有一间茅屋很近,但绝对不可通行。不得已,仍旧越过西面的山坳,沿着先前走过的丛莽往南下山,幸好雷声隆隆雨却没下下来。一里路,转到西北隅,又见到一个洞,南北横向贯通。它北峰的山麓,〔从冠岩前来,这里是北峰。〕北头也穿透了,但不怎么高敞。仍出了南面的洞口,于是往西北行走在平旷的田野中。稻禾已将开花,可田干枯得没有一滴水,此时风雨忽然来临,我为此感到十分庆幸。那在西面隔江屏风样矗立着的山,都是弯隆的石崖陡削的绝壁,在陆路上望它,更觉得山势峥嵘;东面就是石峰并立,后面衬托着高峻的峰峦。共走四里到达南田释,找船没找到,就濒江往北走,又行一里,才进了船。船夫在夜色里冒雨行船,又行五里,停泊在斗米、寸金二滩之间。半夜昂首远视,萤火虫组成的军阵照亮了山峦,远近交相映照。以非常微小的身躯而构成极奇异的景象,集合众小却现出宏大的景观,我没想到山都能够自己描绘自己,那就再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描绘的了。

二十七日黎明时出了峡口,上了寸金滩,二里路来到卖柴埠。西面山峰石崖并立,沉香堂在那里。又向西北行三里,山的北麓有洞嵌入江中,船转向东走,来不及进去。往东三里,到了碧岩。这个岩洞向北,石嘴饮吸着江水。它的上方削崖高悬,洞嵌在当中,虽不怎么深,可一柱正当洞口,依傍着云雾迎着江流,船帆拂拭着它的下方,筛慢般的岩石环绕在它的上方,也是临空观览远景的奇异胜地。从这里往北转去五里,路过豆豉井。又往西北行五里,到大墟,集市村落十分兴盛,登岸买蔬菜面粉。又向西北行五里,到横山岩。这个岩洞向东,俯瞰江流,点缀着石室,与碧岩很相似。右侧有个洞穴,向旁侧穿透到南边,南面又开有一个洞,十分宽大,有洞口有隐秘之处。深处西头上去就深入到昏黑幽暗之中,深处往南下坠之处,全镶嵌着空洞,通明透亮‘洞口在那下坠深处的东面,十分空阔,靠临江流,与前洞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