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酮。前方有座山耸立在平地中,山上有条缝向南裂开,上边连着下面穿透过去好像一道石门。山顶又有一块圆石突立点缀在上面,好似一个和尚背靠石崖面朝南方,肩部与石崖平齐,而上边露出他的头颅,下边他的腰背处透着亮光。我从前在罗山南面已向东望见它了,今天又从西边眺望,大体上它水陆的景色都兼收了。又向南五里,群峰森然丛立在江右,石崖回绕绵亘,也像那排列在江左山上的石门一样,而且山上又有石崖森然排列,像站着却弯腰曲背,如坐着却又似盘腿的样子。船夫说此处有“八仙对奕”,莫非就是这里吗?到此地江流渐渐转向西南,江东岸有村落叫鸡腊,是柳州东南方向走陆路的大道。路边有溪水自西面流来注入江中,从这里船转向东行。五里后,转向南,有石崖悬突在江左,层层叠垒深嵌,光彩离奇古怪。眺望它的东面,有座尖峰弯弯地竖立着,形状好像牛角。随后往东转五里,江北露出村落,名叫犁冲。大概是山脉从北方自牛角尖一直下延,江流环绕过它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形成回绕的江岸,好像犁桦的尖端,所以叫这个名字。忽然间转向北,又行五里,径直抵达牛角山下。再转向东去,北岸山上松柏森然茂密,名叫罗坟。远远听到河滩水声响如雷,很久才走到,就见高悬回旋的江流变成瀑布,一泻就是数里,这里叫横旋滩。自犁冲向北转到此地,冲破崖壁而出,高屋建领顺流而下,又共行了五里。往东南驶下河滩走五里,山势渐渐开阔低伏,又行十里,稍稍折回东北,又向东十里,到三江口。洛青江自东北流来注入柳江,有村落在柳江北岸、洛青江西岸,从前这里有巡检司及骚站,今天迁到责江了。此时落日已西衔在半山腰,便停泊下来。
十九日船夫因蚊子太多,乘着明月放船中流,听任它随波而去。五更时到达震江,集市在东岸,岸上房屋连接不断十分繁荣,岸下又有河滩。下了河滩,船略停了些时候,天露曙光后便出发。行二十里,到象州,在江东岸,自犁冲以来,石山逐渐隐去,土山渐渐开阔起来,唯有震江之下有座石崖独立在江左,江流转向西去,山势下边陡削上面突起,莫非就是志书所说的“象台”吗?象州城在江东岸,濒江之岸很高,西门的城墙沿岸筑成,州衙就在城内。州衙内外,多半是萧条的茅草房。州衙东面立即低洼下去,居民的房屋坐落在那里。西门外隔江处就是象山,山为土质而且不高,当地人说:“春月间有云气,望去好似大象的形状,纷纷奔走在山上,走近它就散了,所以叫这个名字。”江北岸有块岩石蹲伏在山头,称为“猫儿石”,觉得十分逼真。船停泊下来,买菜买米,临近中午才开船。十里,转向西,有山崖矗立在江左。又向西行十里,路过大容堡,转向西南行,两岸这才十分开阔没有山。又行五里,转向东南行。又走十里,都泥江自西南流来会合,都泥江水浑浊得如同黄河的水流,流入柳江后清澈的江水为之变色。江东北岸有座小山,北面分别耸起两座支峰,西峰突兀而东峰又尖又陡峭,正与都泥江流入柳江的江口相对,好像是标杆以便识别的模样。又往东南行十五里,折向西北行,随即转向西南。又行十里,便向东下一个大河滩,一泻就是五里,叫做菱角滩。下滩后行五里,落日逼近西山,又行十五里,停泊在拢村。〔在江北岸〕。
都泥江,是北盘江的水流,发源于曲靖东山的北面,经七星关流到普安的盘山,由泅城往下流到迁江,经过宾州、来宾后流到此地。逆流而行的船,到迁江便停止了。大概是上游就是土司管辖的蛮族聚居区,人不敢进去;而且江上有许多瀑布飞下穿过地下的洞穴,不流经地面上,故而极少有人熟悉它的源流。又据志书庆远府忻城县有都泥江,由县城西面六里处往北合流于龙江。向当地人请教,都说忻城县没有与龙江在北边合流的江口,怀疑就是都泥江往南下流到迁江的一段。大概是迁江、忻城南北接壤“乌泥”、“都泥”声音相似,恐怕不是两条河。如果乌泥江果然向北流到龙江,必定也是在贵州境内的江流,可惜未能到忻城去勘察一下它的实情。假如此江的确是北盘江的下游,《西事鲜》指认为乌泥江,似乎把两条江相混了,没有详细核实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