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十九(7/7)

的深峻陡峭,可提起裤子涉过溪流。石崖的右边,又有一条小溪,从南面的旁洞中流出,这是暗洞。左边沿着溪流就是钟乳石笋曲曲折折夹在两旁,上方也裂开洞口点缀着石穴。层层楼阁之上,又积着一池水,算是奇特之处。这些是明洞之内的胜景。后洞的石崖口,排列着数条大石柱,从洞口顶上合并在一起倒悬下来,从洞内望过去,蜿蜿蜒蜒浮动着。这是明洞之外的胜景。暗洞是明洞的旁洞,洞中又分水陆两洞。水流不怎么大,自东南方在牛陇又开有一个洞口,穿过山腹流到此与明洞之水会合。溯流向南深入半里,洞内渐渐变得漆黑一片,石崖逐渐变陡,水更加深,编造了木筏聚积了火把,弯弯曲曲约行二里,出了牛陇。这是暗洞水中的胜景。从暗洞溯流走,开始时石崖左侧下嵌,孔洞十分狭窄,趴着往下钻进去,举着火把在前,洞忽然巍然向上弯隆而起,上上下下垂挂耸立着盘绕的石柱,现出千百种诡异的姿态,升降在其中,惊心骇目,深邃曲折无法穷尽。这是暗洞陆上的佳景。,我想去水月洞游览,但时间已过中午,还没吃饭,走到上岩,道士刚关了门外出,我坐在山崖下的荔枝树荫间。很久,道士钓完鱼归来,开了门准备饭食,我催促他捆火把去游水月洞。进入明洞后,点燃火把走入暗洞,道士不沿支流进去,由它侧面低伏的洼地中穿过缝隙,遍观了暗洞陆上石崖的优美景色,这当中高大幽深,诸种诡奇之状森森罗列,换了五次火把后才出来。打算溯流穷究水流两岸,道士用水深来推辞:“请另外由侧面的道路去探它后面的后崖,不必从洞中出去了。”只好又出了明洞,涉水穷究了左边石崖的胜景,终于出了后洞,抬头斜视虫L龙悬垂飞舞的岩石。返回到上岩吃饭,已是日衔西山了。

二十八日早上坐在上岩中。道士出洞去龙塘为我买米。我拖着拐杖探完了上岩的最上层,不久下来,歇息在右窍形成的偏阁中。因为这个岩洞向西,下午夕阳反照逼人,所以我在上午游,休息后准备在下午去搜寻近处山上各洞。中午之后,道士拿着米来了,午饭刚吃完,就沿着山往南行,来到昨天来时走过的石桥,由桥侧边向东折进环绕的峡谷中。这座山分出三支石峰,全部棱角锋利,高险陡削,由东北延向西南。中支是水月岩依托之处,此峡是中支、南支相夹形成的。南支的悬崖上裂开许多石窍,我来时沿着它的西麓走,以为水月岩在它下边。向当地人打听,都说:“洞中不怎么深,下边没有路。”从峡中转向北,走到一个中央平坦的圆形洼地,有岩石如牛千百头组成群,散布在洼地内,名叫牛陇。走到它西北的尽头,水汇积成塘,于是走入暗洞的后洞口,立即面临东南的深潭之上,四旁都是陡立的岩石,无路可入,必定要涉过深潭才能上登。山洞十分空阔宽敞,它分开是两个洞,合起来便是一个洞。顺着水流向西进去,渐渐转向北,石崖变成峡谷,流水也慢慢深暗起来,与水月洞暗洞见到的相同。虽然未走到洞中,两头的源流全都见到了,可以不必麻烦再在黑暗中摸索。洞口右边的石崖,石痕丛聚繁多,全呈马蹄形,《西事饵》所说的“天马”,料想就是此处了。出洞后,再沿峡谷往北行,仰望东西两列山,山峰翱翔山石耸峙,合成队列层层分开。两座支峰在北边到头之处,北面的支峰又突兀而起,与中支的北麓对峙形成峡谷。遥望山下,有三个洞向南,洞上方云霞飞卷电光流转,闪闪烁烁有奇异之处,急忙经过丛莽赶去那里。那左侧的两个洞口双双并列,石崖下虽悬垂着缤纷的钟乳石,而洞内都不深;那右旁的一个洞口,孤零零悬在山峰半腰上,虽然洞口嵌在高空,可洞中忽然坠成深渊,那深处有数十丈,弯来转去通向深处,极尽杳邀深远的气势。而两侧崖壁陡峭如削,没有石阶下去。坐在悬崖顶端望里面,洞中蝙蝠成百上千组成群,见人就璞璞璞地向内飞窜,那声音非常遥远,听说这一带有个蝙蝠洞,难道就是这里吗?出洞后下山,望见西北方的山嘴很近,以为由此穿过水月洞后洞进去,去到上岩十分方便。竭力跌跌撞撞走一里赶去那里,脚下不久就洼陷下去,于是攀登山冈,就见巨石飞耸,中间全都延展开交缠在一起,下边嵌入澄碧的深渊中,大路小径全断绝了。远远探察洞外的诸多奇石,杳然不可见,就是溪流冲破壑谷流出之处,也全都消失了踪迹。只得沿着北麓,仍往东赶了一里路,向南走入先前来时的峡谷。又经牛陇往南行,共三里,返回到上岩的前边。见落日还有余辉,仍进入水月洞,闲步在明洞之内。再次随着水流出了后洞,斜视所走过的路断之处,还隔着一个山嘴,这才明白这一带山势的横竖变化不定,不能凭主观意想来推断。这天晚上仍住在上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