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以前苍梧道道员顾东曙,〔名叫应喝。〕是我们无锡县人,他的儿子把家信寄来给他,过衡阳时,被强盗抢去,我独自一人走到此地,即使他仍驻在此地,也将不能与他通报家讯,何况他远在苍梧呢了
饭后走出南门,池塘益加广阔。往西南行一里,就见南流江自东流向西,江流比罗望江大。江岸下停着的船鳞次栉比,江边上有堤,堤内环绕成塘,堤上石碑林立,堤下卧石片片,横列在岸边。我看这里有奇异之处,急忙走近石碑读了碑文,原来是紫泉。泉水的裂缝在江边堤坝半中腰的石片中,石片在南北夹成横向的裂缝,横处有三尺,宽二尺,从东回绕到西,南面缺着,泉水从底下溢出积在其中,停贮的清水有三尺深,往上边从南边的缺口处流泻出去,不时见有珍珠状的水泡浮出水面。堤内的塘水高一丈多,江岸下江流低下去也有一丈多,水质异常清澄碧绿。它被称为变“紫”的原因,是宋代淳熙年间(1174?1189)的异常征兆,不是泉水的正常颜色。泉上旧时有个灌缨亭,今天已化为乌有。泉水的西边有座石桥叫南桥,也是三个桥拱二高跨在南流江上。桥北有个文昌阁,正当江流环绕之中,高高架起三层,空阔宽敞可以远眺,是这一带观赏胜景的‘好去处。桥南是去廉州的大道;桥南由岔路溯江岸往东行,是去水月岩的路。溯江走半里,江水自东北流来,路向东南延去,于是舍弃江流顺路走,开始时由田野中走,这路还宽大,是去陆川县、平乐墟的路。八里,登上山冈,有村庄在这里。由村左的岔道往东北行,又走二里,从岔道往北行,路渐渐湮没了。又走二里,向北经过一个水塘上的堤坝,这才遇上西来的路。沿着路往东行二里,经过一村,又登上一岭,路就湮没了。只好翻过山往东走,从草丛中跌跌绊绊向东行,一里到达东山下,找到南来的路。于是沿这条路往北走,二里,仍向东转入山坞。一里,越过一座小石桥,又沿东山往北行,路过一村,再向东转入山坞。这个山坞十分深,向东走进去二里,路渐渐荒芜湮没了。又望着山坳向东上登,一里来到岭上,这才找到西来的大道,却也是向南去平乐墟的路。越过山岭往东行,仍旧舍弃南去的大道,由岔路向东下山。经过坞中共走一里,穿过山峡往东下走,就见峡东石峰森森,自北往南延伸,如举着旗帜排列整齐的队列,另成一列山了。出峡后,沿西山的东麓往北走,一个村庄背靠山峰面向东方,前边有大水塘,我以为是龙塘村了,间了路,原来龙塘村还在北边。又向北行一里多,转向东,找到龙塘村。村子盘踞在山冈的脊梁之上,村南溪水往南流后转向东流去,村北的溪水向北流人水月洞。由村东又向北走一里多,径直向东抵达石山的中峰。过了石桥往北走,就见上岩朝向西方,高高隆起在山峰半中腰上了。
上岩,是水月洞南靠山临空的洞穴;是石山自东北延来,往南延伸而下,分出条条支脉一列列耸起,而当中一支突出的地方。向西远瞰平旷的荒野,陡削的山崖上洞穴高悬,一层层一级级都不十分深,而此层在最下面,也最广阔。环绕的石峰都是光润的青色岩石,唯独岩洞裂开之处石色变成赫红,然而石质仍极为灵妙变幻,丈尺之间,层层平架缕缕垂挂,石窦穿通伞盖倒伏,无所不备,也无所不奇。岩洞前建了房屋挡在洞口,可屋顶上敞着,房屋可以居住,但上面不会挡住优美的景色,房屋的结构也自然不差。由岩洞右旁穿过石窍往上走,石窍仅大如竹管,经由石阶弯来转去,又钻人一层,好像偏阁一样。入云的石窗腾在空中,星辰般的窗权透入光影,坐在这里边歇息,又别成一个“小西天”了。由岩洞左旁绕着石柱出来,石柱如龙旗下垂,从它侧边沿石崖上登,转出到洞顶上端,又找到一层洞。这层岩洞也是向西,自然分为左右两层,左边一层在下,石柱下垂石窍迸裂,仰面斜视上方,就是右边一层了,然而没有通往那里的石阶。由洞外往北上登,这才进入右边一层。如楼阁点缀在绝壁上,与左边一层像双翅一样相对称,增添不少美色,都是岩洞的中层。它上边悬崖的顶上,还有一层悬在虚空,可没有石阶登上去,唯有供人抬头观看罢了。水月洞还在它北面稍稍下去之处。龙塘的水,流经山前的石桥往北,经过上岩的前方,便向东捣入洞中。洞口也是向西,路由洞口的南侧,溪水由洞口的北侧,相伴进入洞中,穿透北面出去。前后两个洞口,一眼望去通明透亮,这是明洞。水流贯穿洞中,岩石蹲踞在溪旁,夹住水流突兀而立,都作出狮子大象的形状。洞顶下垂的岩石屈曲盘绕,龙盘蛟舞,缤纷杂乱,不一而足。那溪水平缓地流过洞中,没有融县真仙岩的水流大,而且两岸的岩石也没有真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