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从此转向北,冒雨顺山走,荒凉的山冈漫延开来,已是北流县境内了。十里路是果子山,有几家人背靠山冈居住。走过山坳,雨渐渐停了。又行十里是横林,有村落在路右山坞中,几天前强盗抢劫平乐墟,返回来住在此地,距北流只有十里了。村北有一石山支脉,自北延向南,成丛的尖峰簇拥着翠色。我最初望见它,以为勾漏山在这里了,渐渐走近而路通到山的东南麓,向西望着它而行,秀色飞舞映衬。原来此山在北流县城西面十里,而勾漏山还在北流县城东边十里。由横林往东北行五里,越过一道土岭,下岭行走在田野中。有座石桥跨过小溪,溪流往西北流去。又向东行走在平缓的山冈上,五里,到达北流的西门。西门关闭着不开,因为西面正当盗贼来往的要道,所以戒严了。沿着城外绕到南门进城,经过县衙前,出了东门,就见街市十分繁荣。一条街沿着城墙往北而去的,是街墟;一条街沿江往东去的,是沙街。街墟由城北隅向东转,有溪水从城北流来,石桥跨在溪上,叫登龙桥。此溪是大容山向东流的水流,由桥下往南注入绣江。沙街由城南转向东,绣江从南面广东的高州府流来,到此已能承载巨船,所以街市紧依江畔,宋代人把骚站起名叫朝宗的,是指这条江而言的。〔今天骤站名叫宝圭。〕由沙街往东北过了广济桥,就见城北的溪水到这里流入绣江。过桥后便与登龙桥来的路会合,路于是往北通出关隘门,江流就向东流。我于是在沙街吃了饭。出了关隘门,抵达北山下,沿北山南麓往东行,五里,越过一条小溪上的桥,便走入石山夹谷之中。南边是望夫石,是黄婆岩向西下垂的山。北面是透巡而去的石峰,越往东走骨状的岩石越加瘦削,怀疑就是独秀岩依托之处,今天已失去它的踪迹。石峰东面的山崖上大大地写着“勾漏洞”三个字。此处南北两面的石峰,都向东拱卫着宝圭洞。又向东走五里,在石山回合之处,中央又突起一峰,宝圭洞就在它的西隅,而勾漏庵在它的南麓。此时雷声隆隆响,先奔入庵中。寺庵十分整洁,是万历年间(1573?1619)官府重建的。内堂有三间房屋,正中坐着如来佛,东边是关帝,西边是葛洪。而葛洪的坐像,头戴纶巾脚穿朱红靴,神采飘逸栩栩如生。后面的轩廊内是准提菩萨在其中,西边放了炊具而东边设了座位。前面庭院里扶桑盛开,粉红的花簇互相掩映;后面庭院粉墙环护着院中,竹丛桂花树森然回绕在庭院中,寂静无人。有老道的妻子掩上门在后院,问她“游洞从哪里走?"答以“等道士晚上来。”只好把行李停放在轩廊中,叫她跟随而去,在庵中做饭吃。不久雨停了,时光已是傍晚,道士这才归来。是县令摄服于当权之人,想要索取洞中葛洪遗下的丹砂和仙人米,所以把他拘捕去。然而葛洪想要炼成丹砂,是他一时间乘兴说出的话,那以后在罗浮山尸解登仙,实际未到过此地,这一带早就没有丹砂,哪能有遗下的丹砂和仙米呢?道士的忧虑显露在脸上,我姑且给他钱,命令他多找些竹子捆成火把,为明早游洞做准备。道士接受了命令,愿在前边领路。
北流县正当大容山南面的中段,这里的山脉由大容山向南下延,叫做绿蓝山。水分向东西两面流:往东流的就是城北的溪流,沿着城墙东面下流,经登龙桥而流入绣江;向西流的是南流江的源头,往西南会合水月洞的溪水,流经郁林城南门而后往西会合罗望江、定川江诸水流,向南下流到廉州府入海。这样北流县实际是南流江的发源地,它称做“北流”的原因,是由于绣江从南面流来,到这里水流才变大,往东流过容县境内,会合洛桑渡的河水,流经容县南门,下流到藤县,向北流入郁江而去,不是北流的江流发源于此地。
旧时有北流、南流两县,南流县就是今天的郁林州,都正当南北两条江能承载船只的会聚之处,东西相距有四十里。北流县山脉的中脊,由县城向西南趋向水月洞,往南延到高州府,散开成为群山。而北流的东面十里处,是勾漏洞;北流以西十里处,是鬼门关。两座石山分出支峰,秀色耸立,东西对峙,虽然一处是神仙居住的洞天,一处是鬼魂幽处的窟宅,然而分列两旁好像持戟拱卫县城的样子,两座山实际不相上下。鬼门关在北流西面十里,石崖倒斜,山谷深邃,两座山峰相对,道路经过其中,谚语说:“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是说瘴气很多。《舆地纪胜》认为是桂门关的错读,宣德年间(1426-1435)改为天门关,是粤西关隘中称颂为第一的地方。八月初一日吃完早餐,我先去宝圭洞,约道士扛着火把点燃火跟在后面来、洞在庵北半里处,庵后先有一个岩洞向南,一个岩洞向西,望去它们都很浅,而宝圭洞还在它们北面。先有四处流淌的水流自西北流来,向东径直冲洗着山麓,涉到水北登山,就看见洞口了。洞口向西,左边是敞开的岩洞而右边深入进去。岩洞敞开之处砌着许多石碑高大宽敞,水平面临西峰;右边凹嵌下去,有石柱挡在洞口,顶端有岩石倾斜飞空。石瞪路由石柱侧边下到洞底,交叉为四条岔道: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