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粤西游徐霞客游记记二十(5/7)

由东面深入,一条往南进去,这两条岔道都又深又黑;一条向西裂开,一条通向北面,这两条岔道都空阔明亮。东面岔路的南边,洞顶侧面忽然倒垂一叶状岩石,平架在半空中,与外边挡在洞口的石柱相对,上下凭临虚空,各有数十丈,卷曲舒展地悬挂着,薄处与蝉翅相等,叶面上又有圆形屈曲的孔洞,异常透亮漏风。由左侧石崖攀石阶上登,到达石片平架之处,徘徊在叶面上,盘腿坐在叶上,真是乘坐云车驾着云霞,不再像是人间了。坐了很久,又绕着叶片下来,走向通往北面的岔道。岔道中倒垂着一根钟乳石,长数丈,顶端空悬,水从顶端涓涓下滴。再向北走入峡中,峡右便往北下洼出去,是下洞口,峡左却向北高耸飞渡,是上层,重叠成上方的楼阁,楼阁前水平地面临西北方,也有钟乳石柱隔在其中。这是明洞的西、北两条岔道的情况。走来走去探察了许久,道士扛着火把来了,又带来同伴拿着竹筐。我询问他缘故,道士说:“县里遵照司道的命令,要取丹砂和仙人米两种仙丹,恰好有县学学生已为我找到仙人米,而丹砂从洞穴中可找到,将带上筐子就着火把去找丹砂。”这才明白所谓丹砂的东西,不是丹砂,是如丹砂一样的砂粒,颜色以白色为上,而黄色的次一等,所以这里的北洞用白砂来命名;所谓仙人米的东西,是山洼中的抗米,不过是当地人加上“仙人”之名罢了。〔洞外荒芜的原野中又有如同弹丸样的黄色果实,当地人把它称为“颠茄”,说是采来制成粉末,放在酒中,汁液能让人发狂迷乱,《娇南琐记》记载的闷陀罗的东西就是它了。〕于是点燃火把先进入南洞,两旁石壁耸起如峡,高而不宽。深入半里,左壁上有石痕横亘着,叫做仙床,高悬地面一丈左右。它侧面石柱下垂石窍裂开,都又短又窄。石窍腹中平滑如臼,用手去探,里面有堆积的砂粒,不管方的圆的,姑且扫了放在筐中。一连掏了三四个洞,不到一升左右,估计出洞后淘洗去其中的污物,挑选出其中圆滑光洁成颗粒的,又不足十分之一了。然而这也是平常的砂粒,怎能真的是九转金丹的遗物呢?又略进去,峡谷忽然下坠成深渊,由洞上到达水面,那深处有二丈,而水的深度,更不知是多少了。两侧的崖壁全都高险陡峭无处可落脚,向南眺望洞内,深远漆黑没有尽头。起初催促道士涉过深渊,说:“水深,从来无人能徒步涉过去。”又催促道士去找木筏,说:“太狭窄,从来无人乘木筏进去过。”“那么如何才能进去?”答:“冬月间水干涸时,才可坠下悬崖涉水进去。”“进去将是什么样?”说:“那里面非常深,能见到亮光但不能爬上去。”我听了这些话,感到怅怅不乐。摸石块投入水中,深深的不是很快到底。在旁边注视了很久,抬头见左壁之上,有裂隙旁通,急忙进去。裂隙中有石柱透空,渐渐进去渐渐束拢,也无别的石窍。于是下来,仍返回来出到四条路相通的中心,再点燃火把走入东洞。最初,两旁也形成峡壁,可它下边渐渐变高,不久中间开阔起来如大厅,旁边折来折去如像玉圭样的洞穴,都是昏暗的洞窟。稍往北走转向东,这条路便到了头,它与南洞相比,虽有洞穴弯弯转转,但深处不到它的一半。那里有洞却被水阻断,此处无水可洞穴断了,反而觉得东洞没有水岸了。

再次出到四条道相通之处,打算去白砂洞游。据志书,白砂洞在勾漏洞北面,勾漏洞甲天下,而此洞又胜过勾漏洞。如玉虚、玉田诸洞,普照、独秀诸岩,道士全不言及,可唯独津津乐道地谈论此洞。我急忙赶到白砂洞前,道士又肩扛火把束了火种带上筐子扫帚来领路。从北边钻过偏洞口的下层出来,于是沿山的西北麓而行,这才见到此山前后有两座山峰,双双并立而中间连着,山峰向西南突起的,是宝圭洞依托之处,山峰在东北屹立的,是白砂洞隐伏之地。白砂洞前后也有两个洞口:前洞口向北而且高敞,分为三个洞口,两旁的悬绝陡峻,但中间的可俯身沿石阶进去;〔据志书所说,玉田洞,洞前有三个洞口,中间的洞口明亮宽广可通进去,似乎与这个洞口相符。遍问当地人,无人知道玉田洞。莫不就是把后洞称为白砂洞,把这个洞口称为玉田洞呢?〕后洞口向南,可又高又窄仅通有一个孔,前方对着宝圭洞的后背,它左面就是中间相连的山脊了。先走过后洞口的山坳,草丛深没无路可走,道士不进洞却往北走。共走一里,转向东,绕到山的北麓后向南登上前洞口。走入洞口洞立即洼下去,走下数十级台阶下到洞底。仰望洞口左右两侧,各有缝隙在旁边裂开高悬着,就是所谓的左、右洞口了。倒光流影,太阳的余辉四处射入,然而嵌在虚空无法攀上去。从洞中向右转,十分高大,但渐渐变暗渐渐到了头。我先到处探察四处找路,无深入之路。出来,催促点亮火把命令道士领路,仍由原路进到洞中。用火光四处照射,四旁无路,道士忽然从右壁之下,扔进火把像蛇一样趴伏着进去,石洞高不超过一尺,宽处也如此。进去之后,忽然旋空而起,十分空阔,罗列着种种景象,如天门向下打开,天地重又相通。正当四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